不一樣的選擇:從理解而生的力量

不一樣的選擇:從理解而生的力量

文/呼吸之間(執業諮商心理師、教育與心理諮商碩士)

編按:2014年5月,台灣發生一起情殺事件。在社會普遍喊殺的死刑氛圍下,受害者的母親 ─ 涂媽媽從一開始的悲痛,轉而於新聞採訪中現身說法,講述如何藉由理解加害人而獲得力量的經歷,卻慘遭網友辱罵,紛紛被以「正義」之名指責,被批評為傲慢沒有良心,甚至不斷被懷疑不夠愛自己的孩子、沒有資格代替受害者原諒。

在台灣,大眾往往認為受害者家屬只配擁有「復仇」的情緒,若有其他情緒,則都會被認為不人性、不夠格,也因此當有異於預設想像的受害者家屬現身時,往往會遭受更殘酷的撻伐。然而「不選擇復仇」真的是不符合人性的嗎?心理學早有一套關於傷痛復原的研究可以回答此問題,以下為執業諮商心理師對此事件的看法。

我在偶然之間看到關於涂媽媽的新聞,閱讀後突然有所感觸。感觸分為好幾個層面,第一個是佩服這位涂媽媽的勇氣,這份勇氣支持她願意站出來,澄清她的看法,即便評論她的人可能無法了解,甚至她可能會遭受更多的撻伐。而這份勇氣與力量,也讓她能夠選擇原諒。我深知人心的脆弱與軟弱,所以對於涂媽媽的勇氣與力量深感敬佩,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也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選擇。

從無助到接受

除了佩服之外,第二個感觸是關於接受與原諒。許多研究都傾向告訴我們,接納、接受、放下、原諒種種,是導向心靈平靜的方法。當我們知道自己不好,不能變成理想的自己時,先接納現在的自己後,我們能喜歡上自己,並獲得前進的力量;在面臨哀傷情境時(舉凡自己患重大疾病、跟所愛之人離別等等),我們會經歷五個階段,分別是:震驚與否認、憤怒、討價還價、傷心憂鬱、接受。所以當我們遇到意外、創傷事件時,第一時間我們會否認、憤怒,甚至覺得人生不公平,質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最後我們接受這件事,放下心中的執念與自我懷疑、或者對世界的懷疑,再次重新開始。若一位助人者要協助一個人「走過」這個事件,我們通常要陪伴受幫助的人完成以下幾件事情:接受失落這個事實、經驗悲傷的感受、重新適應這個改變、重建新關係並且再次出發。這樣的做法是有理論依據及研究支持的。雖然大部分的人隱約知道原諒是好事,但為什麼我們無法放下與原諒?

在成為被害者時,心中往往其實是無助的,因為你毫無來由的被傷害了(即使有來由,也不應該被傷害),而當你知道你得「原諒」,這又會更加的無助。這種時候,懲罰往往能幫助被害者更有力量原諒對方。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非常重視道歉,道歉的過程也是幫助我們接受的一環。而另一個幫助自己能夠原諒的因素,則是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在新聞中,涂媽媽提到她了解了兇手的成長背景,看到了他過往好的一面,能夠理解這些脈絡,可以幫助我們從無助變成有力量的人。

因理解而同理

這讓我想到一個工作上的小故事。在某個我帶領的孩童營隊中,有個特殊的小朋友─小調皮,另外有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小聰明。在幾天的營隊活動中,小調皮總愛作弄別人,或與老師唱反調、搶奪活動道具,當老師提醒他時,他又掄起拳頭生氣否認。小聰明是個守秩序,積極帶領其他成員達成目標的模範小孩,自然對於小調皮的行為非常感冒,而脾氣好的小聰明,往往也因為小調皮的行為非常生氣。累積幾日的情緒後,小聰明的情緒終於爆發了,他在小調皮對他罵一些無意義的語詞時被激怒,脹紅了臉,舉起拳頭想要朝小調皮的頭揍下去。小聰明小小的拳頭停留在空中許久,最後他放下自己的拳頭,哭了,哭的非常非常傷心,因為他真的很生氣,但是他知道揍人是不對的,他不想變成打人的人。我與同事看了自然是相當心疼,這樣的情緒與衝突事件也是必定要處理的,於是我們把小調皮跟小聰明先隔開,並將小聰明帶進教室,跟他進行了個別的會談。

其實小調皮是一個在生活、學校都受到許多挫折的孩子,因為他先天有比較特別的特質(一般常見的說法會說,他是「特殊生」),所以不管在哪個情境,他都無法被理解,甚至經常被責罵、懲罰。除了爸媽以外,其他大人常常認為他是個「愛搗蛋、做不好的孩子」。而他的自我概念,他的心也都是被罵得破碎的,這導致每次有人提醒他、矯正他,他會聯想到被罵的經驗,而忽略了大家背後的善意。而小聰明是很有領悟力的小孩,小小年紀卻對我們說的內容很能夠理解吸收,甚至可以同理小調皮的感受與辛苦。在知道小調皮的狀況後,他不生氣了,他也與我們約定好,如果小調皮又做了什麼,讓他很受不了,他會來找我們協助處理。

原諒≠加害人不需受制裁

從這個經驗中,我除了看到小聰明的領悟力外,更看見他開放的心、與因了解而生的力量。在工作上,我經常看到人的脆弱與軟弱,在個人價值觀中,我也相信人就是這麼脆弱軟弱的。遇到可怕的事件時,逃避比奮鬥容易;遇到新挑戰時,維持現狀比冒險改變容易;被指責、攻擊時,回擊敵對批評對方又比接受自我的弱點容易。但很有趣的是,愛又讓我們能充滿力量,當你充分感受到支持,或者自我接納,很愛自己的時候,你將變得比平常更有勇氣做出不一樣的決定。或許報復、嚴酷的制裁是比原諒容易許多的事情,但原諒不等於加害人不需接受制裁,所以不要害怕原諒。受到傷害時也不要忘記找尋能夠幫助自己原諒的路,讓自己成為有愛、有力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