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經驗之旅:2016台歐人權法制交流《廢話電子報第80期》

廢話電子報第80期  2016/03/15

編輯室報告

2016新的一年,社會對於轉型正義的呼聲四起,回想那個恐怖的白色年代,死刑從來沒有缺席,代表人民新聲音的國會,也即將大展身手。3月,廢死聯盟和歐洲經貿辦事處、英國在台辦事處、德國在台協會、法國在台協會、立法院跨黨派人權促進會及台北律師公會共同舉辦了台歐人權法制交流,邀請了英國上議院議員普維斯(Lord Purvis)、歐盟執委會司法總署法務政策官葉妮卡(Katarzyna Janicka-Pawlowska)、英國諾丁罕大學比較法及國際刑法教授施密特(Dirk Van Zyl Smit)、德國柏林邦法務部矯正刑法司司長邁能(Gero Meinen)、前法國法務部長巴丹戴爾(Robert Bandinter)(影像),分享歐洲經驗和看法。起點從立法院開始,途經台北、台中到高雄,與立法委員、律師、與會民眾共同討論廢除死刑的可能。

最後,本月廢死聯盟出版了新書《隱形的吶喊—犯罪被害人心內話》,收錄十個關於傷痛與療癒的真實故事,希望透過文字紀錄累積些能量,讓犯罪被害人的心聲更能被社會聽見,一起支持犯保工作繼續前進吧!

【今日我最廢】廢死聯盟都在幹嘛?看這裡。媒體不報,我們自己報。

2016 台歐人權法制交流:3月1日立法院摘要紀錄(上)(下)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司法系統是完美完全不會犯錯的,因此對我們而言,死刑不可能是完美的體系,是必須廢除的。我也非常明白在台灣,死刑常被視為用來修復或反轉司法正義,尤其針對罪大惡極犯罪的手段,但我也深信有非常多更能保障人權的司法手段,需要與社會大眾進行冷靜、進步、當代方式的一些討論。(上)» 閱讀全文

監獄中的處遇措施,如果非常嚴峻,完全不會對受刑人產生改善或提升的效果,反而導致受刑人產生次文化,也使他們更激進。單純把他們關起來,或放進高度戒護的監獄單位,看來不是我們應該採取的方案。談到高再犯風險的受刑人,眾所皆知,德國在1949年就廢除死刑,這是對於納粹大屠殺唯一能因應的答案,現在所有的歐洲國家,除白俄羅斯外,都已廢除死刑。(下)» 閱讀全文

【廢話回音】我們吠完換你吠。

醫師與死刑的相遇: 2016台歐人權法制交流立院工作坊

對許多非法律相關領域的人來說,監獄就像個消耗納稅金的黑盒子,功能在於讓受刑人獲得應有的懲罰,出獄後不會再為非作歹;無法教化者,則應該關在裡面,與世隔絕。事實上,每位受刑人都有改變的可能及希望的權利,最終都應該走向重新融入社會的目標。監獄的功能,應是提供一切所需之協助,使受刑人達成這個目標。如同住院的病患,入院後接受治療的目的即在於緩解或治癒病症,讓病患得以出院返家。» 閱讀全文

【廢話回音】我們吠完換你吠。

監獄—罪惡的淵藪?還是重生的起點?— 參與哲學星期五@高雄座談的收穫與反思

從學校輔導的角度看,我們知道一個人之所以出現所謂的「行為問題」,並非僅是個人本身所造成,更是受到系統因素的影響,包括整個家庭、社會等;而曾經接觸的非行少年所分享的在少年觀護所的遭遇,大多是驚恐、必須小心翼翼求生,或許這段「被關」的經歷對少年而言有了威嚇的作用,警惕其不再輕易觸法;但,大環境若未改變,進監獄學習到的是扭曲的價值觀與更高深的求生技能的話,未來回歸社會生活便更加遙不可及。» 閱讀全文

【今日我最廢】廢死聯盟都在幹嘛?看這裡。媒體不報,我們自己報。

2016台歐人權法制交流: 3月2日|死刑的替代措施及邁向廢死之路

當我們提到死刑時,在法律層面的論述之後,其實是在探討終極的哲學問題——「人有沒有改變的可能?」這樣簡單的問題,在許多死刑的辯論中,被法官詮釋成各式各樣的名詞「矯治可能性」、「再犯可能性」,大概在 2001 年,台灣法院發展出獨特的死刑判決論述「教化可能性」。哪怕是在不涉及死刑的案件中,絕大多數的法官拒絕去面對「人有沒有改變的可能?」這樣的問題,而選擇去使用各式各樣的法律語言及概念,但其中內涵卻是空洞、沒有實際理由去支撐的。» 閱讀全文

【新書推薦】《隱形的吶喊—犯罪被害人心內話》

 

《隱形的吶喊—犯罪被害人心內話》收錄十位受訪者的十個故事,其中有七位被害者家屬以及三位加害者親友,廢死聯盟認為,在犯罪事件發生之後,受害者家屬與加害者家屬都是無辜的第三者,而他們同時都在受著這個犯罪案件的折磨,他們的心聲都應該被社會聽見。» 閱讀全文

{domain.address} 《廢話電子報》編輯部|主編:林欣怡、林穎孟|編輯:吳佳臻、林慈偉、陳緯弘  
訂閱電子報|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