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之死與不被理解的犯罪者

2021/06/30
廢話電子報139期

近幾年,「殺子後自殺」的案件時有所聞,自殺不成的被告可能因為殺害了自己的兒女被判處死刑。在長工時、高昂的托育價格背後,有些孩子永遠沒有機會長大,也有一些大人可能永遠無從被理解。

本期廢話電子報透過「廢死星期四:親職沒有假期?從家內殺子談起」、「讀字破浪公民書展:死刑如何重量?」兩場講座詳實的記錄,分別探討「殺子後自殺者」在走向絕路前可能遭遇的困境,也從如何教育孩子的視角來談規訓與死刑的關聯,長期不被理解可能如何造就社會的悲劇。此外,廢話電子報進一步訪問了幾位律師與兒少專家,深入探討「殺子後自殺」在國內的成因,育兒的責任不應只落在父母身上,更是整體社會的責任。最後,我們透過蘇怡安律師的分享,認識何謂「就死能力」以及美國幾個重要案例,了解「就死能力」對於死刑犯可能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假如我們同意,所有的孩子都是「國家的幼苗」,那麼國家也有相應的責任,盡全力去撐起一個不以暴力為循環,且沒有死刑的安全社會。


繪圖/閔柏陵(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

支持我們
【廢死星期四】
親職沒有假期?
從家內殺子談起 側記

台灣近年陸續發生了幾起父母親殺害子女的案件,從2014年發生的李宏基案(2018年死刑執行)到去(2020)年的單親媽媽殺子案。這兩個案子的背景有很大的不同,不過他們有個共通點是,加害的父母親都想要和子女一起離開這個世界。
閱讀更多
枯萎的幼苗:
尋找殺子後自殺案件的根源

近年來,殺子後自殺,被判處死刑的案件時有耳聞。伴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進程,少子化現象也發生在台灣,台灣的生育率位居全球最後一名,國家仍然鼓勵人民生子,甚至發放生育津貼。在試圖避免少子化現象持續發展與鼓勵生育的背後,殺子後自殺的案件也還在持續發生,其原因值得我們深入細究。
閱讀更多
犯錯背後不被理解的種種

小孩之間動手了怎麼辦?當小孩成年,犯錯甚至犯下嚴重的害命錯誤,又該怎麼看待?從事兒童教育和親子共學的張淑惠,與投身死刑辯護的翁國彥律師,兩人對談,似乎就是罪錯因果鏈上起點與最壞終局的交會。他們在「讀字破浪公民書展」活動上談《死刑的重量》這本書;書名不只要說死刑有多重,更希望這個制度能被重新估量。在死刑審判與兒童教育現場,都有許多心理和情緒缺乏理解,值得重新看待。
閱讀更多
有精神疾病就可以逃過一死? 美國「就死能力」案例初探

在台灣,我們比較熟悉的相關概念是從小公民課會接觸到,《民法》提到的「行為能力」。在司法程序上,台灣和美國也都有類似像就審能力、認罪能力等評估的概念,而本文要聊一聊的「就死能力」,在美國的心理學或法律用語是「competency to execution」。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