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戮的艱難

翁麗淑:破除中立說詞 才有溝通可能

⊙ 徐沛然(廢話電子報特約記者)

Q:在怎樣的機緣下,妳開始接觸廢死議題?

代表圖片/插圖
Chinese, Traditional
內容標籤(舊)
單元分類(舊)

 

/張娟芬

《殺戮的艱難》這一冊小書,是在台灣社會近乎沸騰的討論聲浪中出版的。差不多同一段時間,中國的民間社會,也因為藥家鑫一案,掀起了劇烈的討論。

藥家鑫,我們大部分人都不認識他。他以一個殺人犯的姿態,進入大眾的眼簾。那天晚上他開車撞倒了一名女子,她名叫張妙。藥家鑫下車察看,因為怕張妙會索取高額賠償,持尖刀將她殺死。

在那個夜晚之前,藥家鑫是一個彈琴的學生,而張妙是一個年輕的母親。那一夜之後,藥家鑫的父母沒有了孩子,而張妙的幼兒從此沒有了母親。

代表圖片/插圖
Chinese, Traditional
內容標籤(舊)
單元分類(舊)

從《無彩青春》陷入《殺戮的艱難》-專訪作家張娟芬

2010-12-11 破報
文/陳韋臻

她坐在咖啡店小木桌前,看上去顯得無比瘦小,我實在很難想像這樣弱小的身軀,面對著今年三、四月時台灣媒體大聲嚷嚷人神共憤者執行死刑時,怎麼拿出比她更巨大的毅力,寫、寫、寫、再寫,就為了想說清楚死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而面對網友、媒體對於死刑犯的憤恨與詛咒卻得始終平靜?這樣寫下來,幾個月內十幾篇的報紙投書,再寫出一本書,每篇投書最少花上兩天修修改改,文章可能花上超過一個月的時間,她斤斤計較使用文字,用來書寫對於人命始終學不會斤斤計較的國家體制。張娟芬說:「如果說,今年死刑釋憲是廢死運動的失敗,那麼出書就是我拿來面對失敗的方式……」

代表圖片/插圖
Chinese, Traditional
內容分類(舊,nid 257x 之前)
內容標籤(舊)
單元分類(舊)
內容分類(舊,nid 257x 之後)
廢除死刑


11月30日是'Cities for Life' Day ,我們翻譯成「生命城市日」,但似乎沒有十分精準的傳達它的意義...

1786 年11月30日,歐洲的托斯卡尼(Tuscany)公國(現義大利的一個行政區)成為歐洲第一個廢除死刑的國家。因此,由聖愛智德團體(Community of Sant'Egidio)發起,推動每年11月30日為生命城市日。在11月30日那天晚上,所有參與的城市,用燈打亮一個城市的象徵性建築,象徵著那個城市尊重生命、願意接受廢除死刑的觀念。

今年的Cities for Life Day,主題為「No Justice Without Life」,總計有超過1200個城市參與,台灣也沒有缺席。張娟芬的新書《殺戮的艱難》選在這一天出版以呼應這個全世界串連反對死刑運動。

歡迎對死刑存廢有興趣的朋友,也以購買或閱讀這本書,作為參與Cities for Life Day的一種方式。如同書封面上所說的:支持還是反對死刑?讀了本書再做決定。

新書資料如下:

    死刑是一種誘惑。
    有正義感的人,多少都曾經把死刑
    當作是一種實現正義的方式……


    繼《無彩青春》之後,張娟芬全新作品《殺戮的艱難》
    面對死刑議題,我們可以擁有一個更寬廣的思考空間

代表圖片/插圖
Chinese, Traditional
單元分類(舊)

書│人│物-張娟芬 展現溫暖的力量
2010-11-28 中國時報 林欣誼

▲張娟芬。(鄧博仁攝)

今年2月,台灣的廢死議題突然像火山爆發一般,媒體連番以頭條報導、滿天飛的發言議論、上街的抗爭遊行……,一夕間全炸了開來。然而風風火火過後,死刑議題卻好像燒得精光的廢墟,情緒很多,討論的空間卻很小,它沒有攀爬到達公共議題的高度,讓不同觀點彼此對話,也錯失了進行一場全民法治教育的機會。

但幸好,在歲末年終時,我們有了張娟芬的《殺戮的艱難》(行人),在這波天翻地覆的死刑爭議後,留下理性思辨的聲音。

代表圖片/插圖
Chinese, Traditional
內容標籤(舊)
單元分類(舊)
訂閱 RSS - 殺戮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