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與蛻變

2023年4月30日
廢話電子報161期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時節。然而,九年前那個風起雲湧的春天,留下盡是殘暴的記憶。

太陽花運動甫告一段落,反核運動佔領忠孝西路,卻遭到警方暴力驅離。強力水柱沖散群眾的隔天,不知道是為了轉移政治壓力還是抓人祭旗,馬英九政府執行了五名死刑犯(包括案件有疑慮的杜氏兄弟)。那晚,是反核運動與廢死運動無法遺忘的一頁,對於沒經歷過白色恐怖、野百合、野草莓的年輕世代而言,那是被迫成長、急速蛻變的時節。

新制度《國民法官法》今年開始實施,至今已經有數起案件採用國民法官法庭進行審理。在第一起國民法官參與審理的案件當中,我們觀察到檢察官對於「精神鑑定」與「量刑前社會調查」功能的不理解,本期收錄的廢死星期四側記〈量刑鑑定、精神鑑定,傻傻分不清楚?〉,可以讓讀者深入瞭解其中差異與實務上的問題。死刑就是奪人性命的刑罰,難道不應該慎重看待?

同樣是法庭觀察,時隔兩年,最高法院再次進行生死辯論。原以為對被告進行量刑前社會調查,以理解被告犯前生活樣態、犯案動機等已經是標準動作,然而,在陳福祥案我們觀察到的是,最高法院要求高等法院進行跨領域團隊的量刑鑑定,但高等法院仍固執地不予理會,繼續在死刑判決裡寫下經典的「人神共憤、天理難容」造句。我們看到對生命的輕忽。被判死刑的個人看似承擔了自己的罰則,但是死刑背後還有一群隱形的受害人,那就是死刑犯的子女與家人。《兒童權利公約》特別點出,法院審理案件時應關照到被告的未成年子女,並保障兒童最佳利益、隱私權、表意自由等,而剝奪被告性命的死刑正是侵害兒童最佳利益的刑罰。

誠如綠盟專員陳詩婷受訪時所言,我們生活在習慣犧牲弱勢的體系當中。傳統能源犧牲了自然環境與弱勢族群的生存,死刑制度則是犧牲蒙冤的性命和缺乏資源與聲音的人們,這樣的體系是不正義的,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往前進化,改變思維、採取行動,蛻變成人與環境都能共好的體系。


圖/閔柏陵(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
支持我們
ChatGPT式的生死辯—
陳福祥案最高法院法庭觀察

在「辯論」的過程中,檢辯雙方多半像學生念課文般,低著頭,逐字逐句地念著各自手上的稿。細聽內容,「情節(已經/不是)最重大」「(毋庸考慮/有)教化可能性」,大多是老掉牙說法,像是請ChatGPT也能回答的內容......
閱讀更多
【廢死星期四】量刑鑑定、精神鑑定,傻傻分不清楚?

精神鑑定目的在於判斷行為人於行為時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此精神疾病是否影響行為人於行為時之判斷能力及控制能力,而量刑前社會調查鑑定則是除了精神科醫生與臨床心理師、社工師外,另加上觀察保護人、犯罪學家、法律學者等共同組成團隊進行鑑定,以瞭解犯罪可能的成因。
閱讀更多
他是死刑犯,也是家人—
記《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審查

當重大刑案進入司法程序時,受到影響的不僅只有犯下罪行的被告,其受到限制住居、羈押、監禁刑罰的執行等等,均會對家庭成員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兒童。
閱讀更多
【做伙鬥陣行】看見制度的不正義:訪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能源轉型和廢除死刑都立足於犧牲弱勢的基礎上,我們必須要抵抗這樣的社會不正義,從犧牲的體系,轉型建立一個彼此支持、相互共好的體系。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