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由亞洲反死刑網絡(ADPAN)及世界反死刑聯盟(WCADP)共同舉辦的會議於菲律賓馬尼拉舉行。廢死聯盟身為兩個聯盟的組織會員,也獲邀前往參加。

透過國際會議的舉辦,除了讓各個國家有機會報告自己國內的死刑現況、議題困境與挑戰,也有許多動人的時刻。有許多長期投身廢死運動的倡議者身影,每幾年總會在這樣的場合相會、相聚,相擁。儘管各國的情況不盡相同,但同為廢死運動者的身分,這些經歷就足以互相療癒。

本期電子報,藉著這次的國際會議,我們訪談到地主國菲律賓,以及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廢死運動工作者,關於他們國家現在的廢死運動與道路。也在會議的晚宴上遇到了菲律賓的「前死刑犯」,以及認識了一件曾在印尼判死,後來有幸獲准回到菲律賓,目前等待特赦的案件。我們也將這些珍貴的相遇和故事記錄下來,收錄於本期電子報中。

將視線拉回台灣,春末至夏初的時間裡,剴剴案無遺是台灣社會的一大焦點與話題。隨著一審宣判,事件仍然在發酵,許多人也喊著要恢復「唯一死刑」…。我們因此針這題做了完整的訪談報導,何以無論如何都不該輕易地走回頭路。以及從悲痛社會案件帶來的集體創傷談起,我們應該怎麼修復與前行。

電子報發刊之時,天氣轉為酷熱,心浮氣躁的時刻總是多上許多,社會案件或許也是。平心靜氣當然難,憤怒跳腳誰不會?可是憤怒若不被好好的安放、好好的理解,往往就是失控的序章,或早或晚…

這三位女性的身份和經歷都不同,一位是死刑平反者,一位還在為自己的平反而奮鬥,一位則是死刑犯的伴侶與倡議者。在廢死運動中,我們經常談論制度、法律與政策,但Sunny、Mary Jane及Dolly都提醒我們——更重要的是願意直面問題,不保持沉默以及堅持下去......
閱讀更多
本案目前僅完成一審,後續法律程序尚未終結;公民社會所經歷的集體創傷,亦然仍在進行中。在這樣的悲憤之中,我們該如何面對自身的受傷、恐懼與憤怒?如何照顧自己,也接住彼此?如何守住公共理性的界線,並持續發揮理性影響力,為更安全的社會而行動……
閱讀更多
「唯一死刑」對你來說是什麼呢?是徹底抹除罪惡的萬靈丹,還是義憤情緒的出口?是嚇阻壞人不再恣意妄為的亂世重典,還是讓無辜者付出不成比例代價的惡法?

今年五月備受關注的「台北保母虐童致死案」(下稱剴剴案)一審結果出爐後,許多關心虐童事件的民眾而言,保母姊妹劉彩萱、劉若琳分別遭判無期徒刑及有期徒刑18年,顯然還「不夠重」。許多網友因此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要求加重虐童者刑責,最重可以判死刑;亦有義憤的群眾上街抗議,在法院外高舉「虐童致死,唯一死刑」的標語......
閱讀更多
不能說菲律賓的社會與文化中完全沒有報復的思維,可是最後要的應該是正義,而這不一定等同於生命的剝奪。「杜特蒂正在接受國際刑事法院的審判,今年九月將舉行審理的聽證會。他不會被判死刑,而那也不是我們希望的。我想這是一個我們能展示的最好的例子。」…
閱讀更多
停止執行、逐步改判,
在妥協中前進

馬來西亞在2023年廢除強制死刑,讓法官可以根據個別案件給予合理的刑度。至今兩年過去了。我們訪問到了馬來西亞律師、社運工作者饒兆穎和我們分享她的觀察。

兆穎提到,這兩年法院緊鑼密鼓地在重審當初那些因強制死刑而被判死的案件,然而這個重審並不是指重新審理案件的事實經過與證據調查,而是僅針對量刑部分重新改判。......

閱讀更多
打開門對話,
重新理解死刑

近年來,新加坡對毒品犯罪持續採取嚴厲打擊措施。相較之下,謀殺罪在新加坡並非一律判處死刑,但是毒品犯罪幾乎是沒有調整的彈性與空間。

我們訪問到新加坡獨立記者,同時也是人權工作者的韓俐穎(Kirsten Han)。Kirsten提到,截至今年五月底,新加坡已經處決了7個死刑犯。目前新加坡仍有50多位關押中的死刑犯,罪名全數為毒品相關犯罪。......

閱讀更多
主編|羅禮涵
編輯|吳佳臻
撰稿|林欣怡、謝俊彥、羅禮涵
美術設計|張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