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生或判死?2017台灣死刑判決研討會

此活動已額滿,您的報名將列為候補,若有名額將再通知您完成報名。
本次「判生或判死?--2017台灣死刑判決研討會」將以台灣近五年的死刑案件作為研討重點(2012-2017年),從人權公約、量刑理論、正當法律程序、精神鑑定心理衡鑑等觀點,實際考察、凝視台灣本土的死刑判決,並且自問:我們能容許國家以如何品質的判決將人判生或判死?
2017-10-07 08:30   至   17:30 加入 Google 行事曆
106-100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判生或判死?2017台灣死刑判決研討會

   死刑判決對人民施加最嚴厲的刑罰,在品質上當應必須能夠通過最嚴格的品管,這是現代公民對於節制國家權力最起碼的思考。事實上,自2009年兩人權公約施行、2012年底最高法院開啟死刑案件言詞辯論以來,台灣死刑案件的判決書樣貌,也開始漸漸產生變化並有不一樣的論述方式。

   例如,有判決逐漸引用人權公約中對於死刑的判處有如何的規定、犯「情節最重大之罪」才有判處死刑的可能性、對於精神障礙不得判處死刑。而科處死刑的程序要求,也越來越嚴格。特別是自2012年的「吳敏誠案」開始,最高法院透過「最高法院判決」樹立了死刑案件中「罪與刑應分別調查及辯論」的程序要求。在這當中,被告的精神狀況以及如何量刑,也開始被要求應具備實證的方式來呈現,而不是在量刑時抄寫一堆成語而沒有做實質調查。

   於死刑案件的判決當中,這些變化及論述方式的改變同時也意味著台灣死刑判決應該要達到什麼樣的水準,這對於尚未廢除死刑且今年年初通過兩公約第二次國際審查的我國,更是重要。

   本次「判生或判死?--2017台灣死刑判決研討會」將以台灣近五年的死刑案件作為研討重點(2012-2017年),從人權公約、量刑理論、正當法律程序、精神鑑定心理衡鑑等觀點,實際考察、凝視台灣本土的死刑判決,並且自問:我們能容許國家以如何品質的判決將人判生或判死?

時間:2017年10月7日(六)

地點: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梁國樹國際會議廳位於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3F」;校總區位置:辛亥路與復興南路交叉口,從臺大第二校門進入,右邊第一棟即為社會科學院。

主辦: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台北律師公會人權委員會、法律扶助基金會

議程:請於08:30-09:00準時報到、領取會議資料

09:00-09:05

 開幕式

林欣怡|廢死聯盟執行長
薛欽峰|台北律師公會理事長

09:05-10:15

主題演講

數據上的或情緒上的死刑論述
李茂生|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10:15-10:30 休息
10:30-12:10

圓桌論壇(一)死刑個案與法庭辯護

主持人:
羅秉成|行政院政務委員、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兼任教授級專技教師

與談人:
林俊宏、李艾倫、蔡明哲、郭怡青、鄭凱鴻  |律師

12:10-13:30 午餐

13:30-15:30

論文發表:死刑判決及量刑

主持人:
尤伯祥|律師

發表人:
從「吳敏誠案」談死刑判決的三個突破
林慈偉|廢死聯盟法務主任、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博士生

大數據文字探勘方法分析我國死刑判決初探
王正嘉|中正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刑事司法系統運作下的「不可避免錯誤」:以死刑案件為中心 
蘇凱平|中央大學法政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
沈伯洋|台北大學犯研所助理教授
謝煜偉|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15:30-15:50 休息

15:50-17:10

圓桌論壇(二)死刑個案與司法鑑定

主持人:
黃致豪|律師

與談人:
趙儀珊|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周士雍|嘉義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
陳若璋|東華大學諮商與心理學系/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臨床心理組退休教授
 

※ 會議相關提醒

  1. 本次研討會不供午餐
  2. 報名成功者將於活動前一週統一寄送行前通知,若臨時不克參加,請來電取消,以將名額讓給候補者。
  3. 現場自由入座,請參與者準時出席。於網路報名成功並於研討會當天早上11:00前報到者,可獲得會議手冊一本;11:00之後若有尚末領取的手冊,則開放給未報名者索取。
  4. 請參與者自備環保杯(不提供紙杯)活動當天將會備茶水供參與者飲用。
106-100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電話: 0223951158
Email:
活動資料
活動代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