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死星期四
沒有華麗的場地和豐富的資源,但有一群關心生命的人,以死刑議題作為核心,在每個星期四聚集。
我們期待,廢死星期四成為一個平台,讓大家自由的來、自由的去,一起在這裡讀書,了解死刑個案、認識「同學」,以及看見被害人的模樣。
廢死星期四也是一個連結。如果廢除死刑已經是你堅定的信仰,請讓我們彼此認識成為夥伴;如果你對死刑存廢有困惑,也能在這裡透過各種形式的交流,彼此對話,我們相信所有的思想都是經過反覆的論辯和深刻的反省所淬鍊出來。
廢死星期四並且是一種行動。我們確信,台灣會成為一個沒有死刑的國家,但我們也明白,在廢除死刑的路上,還需要很多不停止的努力。
廢死星期四也將是你、是我共同的想像與可能,歡迎、也邀請你的參與。
廢死星期四開張!
活動
相關文章
廢死星期四X怕死讀書會:推石頭的人—流氓王信福
威權時代的歷史和死刑有什麼關聯?當時的社會狀況如何影響著我們現在的生活?倘若從近年來出版關於戒嚴、白色恐怖書籍中找尋,可以得知,有些人是被蔣介石隨手一筆就由生改判死、有些人被抓走後就一去不復返,有些人即使回到原本的住所仍被監視竊聽;生活在2022年已經民主轉型的台灣,許多人卻仍在承受當時錯誤造成的傷害。
廢死星期四:是民意還是民代反對死刑?
論及死刑存廢,很多人都認為它像是不可以觸碰的禁忌一般,避之唯恐不及。但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分析,這個現象並非從以前到現在都是如此,台灣政壇其實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並不是不能公開談論對於死刑的想法。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內國法化的兩公約,其中《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有一項宗旨就是追求廢除死刑。在面對選票壓力、進步價值的追求中,有一段時間,朝向逐步廢除死刑甚至是兩大黨遠程的治國目標共識。
【廢死星期四】比判決書更寫實的社會寫實電影
戲劇和真實人生不一定是那麼一刀兩面劃分的事情,虛擬的戲劇裡可能透過誇飾、魔幻,或其他戲劇張力的呈現,讓我們更徜徉於那樣經過巧思鋪陳的氛圍裡。但有時候真實人生的乏味也不一定就那麼必然,「人生如戲」,但下戲後的人生沒有了濾鏡的調合,拿掉了過份鋪張的詮釋,剩下的人生困境和艱難才是血淋淋的真實。近年有越來越多流行文化透過戲劇作品,拋出更多發人省思的問題,試圖拉近一點虛構和現實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