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亞洲廢除死刑策略研討會》 20230526新聞稿
深入探討這些「毒驢」的社會經濟背景,我們會發現許多人都來自經濟弱勢的邊緣群體,他們的「毒驢」身份容易被其他人替代。在面臨三餐溫飽的問題時,這些人無法理性地權衡犯罪的利弊,也無法考慮到被捕、被起訴和被判死刑的風險。
在「辯論」的過程中,檢辯雙方多半像學生念課文般,低著頭,逐字逐句地念著各自手上的稿。細聽內容,「情節(已經/不是)最重大」「(毋庸考慮/有)教化可能性」,大多是老掉牙說法,像是請ChatGPT也能回答的內容,其間再偶爾穿插個幾句有氣無力的「人神共憤、國法難容」「判死才能彰顯國法尊嚴、維護正義」「
精神鑑定目的在於判斷行為人於行為時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此精神疾病是否影響行為人於行為時之判斷能力及控制能力,而量刑前社會調查鑑定則是除了精神科醫生與臨床心理師、社工師外,另加上觀察保護人、犯罪學家、法律學者等共同組成團隊進行鑑定,以瞭解犯罪可能的成因。
傳統能源和死刑制度都立足於犧牲弱勢的基礎上,我們必須要抵抗這樣的社會不正義,從犧牲的體系,轉型建立一個彼此支持、相互共好的體系。
當重大刑案進入司法程序時,受到影響的不僅只有犯下罪行的被告,其受到限制住居、羈押、監禁刑罰的執行等等,均會對家庭成員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