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影展
自2004年初冬,歷經了六屆殺人影展、十五年時日,死刑仍然沒有因其種種爭議而消失在當今台灣,但這漫長的時光並沒有就此虛度,死刑的支持與反對,仍然不斷地在對話,不斷地在尋求解答。
【影評】《薄荷涼菸》:誰在乎再點一支菸
文/林文蔚(台灣獄政工作權益促進會常務監事)
李家驊總是給人將他與紀錄片導演畫上等號的既有印象,所以首部劇情片作品特別令人期待,尤其這次嘗試只用三個演員,並且在二十分鐘的時間內就把一個故事完整說完,讓人見識到他過往在紀錄片練就的功力可謂相當深厚。
打從第一個薄荷涼菸出現在畫面時,熟悉家驊的朋友大多可以馬上從他過往所關注議題中猜到這戲會說著什麼樣的故事,但這反而會讓人更加好奇在這有限的時間裡,他會怎麼樣安排來處理劇情張力與之涉及的議題而不倉促收尾?
小張與阿志這兩個主要角色分別由鄭有傑和黃冠智飾演,真可說是選得恰到好處,有傑內斂的演技詮釋內心翻騰的小張再適合不過,近年有傑既導又演外加剪輯,可謂演藝圈裡的六邊形戰士。而看似不羈卻隱含掙扎的阿志由冠智演來入木三分,但或許是角色設定相似處吧!當冠智說出:「我會怕啊!」時,茄子蛋MV浪子回頭就在那個當下強行幫我腦補成本片的前傳故事。
侯宥瑩演的阿嬤戲份看似不多,卻為整部戲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看第一遍時覺得這角色只是一個天天盼著孫子歸來的阿嬤、什麼都不知道。看了三遍之後我相當確信阿嬤其實什麼都知道!而且這個角色就是每位觀影者的寫照:知道事情正在發生,也期待著或者無奈著戲情的走向,無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都只能概括承受,不管是喜是怒是悲。
這是一個訴說人性的故事,尤其說的是人性中的「善良」。是的,善良是一種選擇,但也只是一種選擇,理想中我們似乎應當期盼並促成和解發生,但現實中我們可能做出全然不同的抉擇,尤其是這樣的善良可能並不符合社會期待。當然和解是可能發生的,但它無法由第三方強行介入所促成,也無法由單方面的意願成立。它需要時間,也需要彼此的理解,更需要的是彼此的意願與善良,但這一切一切都不是必然,也不是等待就能換來。
這二十分鐘的短片,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就像點了一支接一支的薄荷涼菸,每一支雖都相同味道卻又有不同的餘韻,每次帶出的思緒都不相同。這部戲發人省思之處在於故事看似完美閉環,但卻是開放結局的起點,從中可以看到許多命題:犯罪、和解、修復式正義,當然這些都離不開人性中:做了錯事、犯了法、害了別人的命,就要勇於承擔其罪責方合乎法律規範和道德。
但這樣的「善良」或是「對善良的期待」卻更可能是事發當下違反人性的一種選擇。相對也相同的,受到傷害時想要復仇也再人性不過,放下復仇、選擇諒解的那一刻起,好似也意謂著背叛了我們自己和被害的摯親,即使我們不這麼想,社會大眾也會這樣看待我們,因為這種違反人性的選擇並不合乎內在的良知,違背心中那個「素樸的正義感」,當然就更不符合社會大眾的道德期盼。所以我們要求加害者一定要向被害者道歉、要有悔悟之心;被害者要聲淚俱下、要心懷仇恨活下去,被害者就讓要有被害者的樣子,但事情一旦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又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誰又知道?
➤ 回殺人影展8 Back to the 8th Murder by Numbers Film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