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服刑母親》:母愛與刑罰之間,孩子該如何安放?

文/巫馥彤(獄政工會理事)

 

看完《服刑母親》,心裡久久難以平靜。片中那些受刑母親的眼神,讓我忍不住想起台灣監獄裡曾遇見過的媽媽們。她們或許違反了社會的法律,但同時也背著母親的身份;既在制度下服刑,也在母職裡掙扎。

 

對我來說,電影裡的場景格外熟悉——一種矛盾與無奈交錯的日常。

fu_xing_mu_qin_2.jpg
(圖/《服刑母親》劇照)

身為監獄社工,我常常在心裡問自己:當母親選擇帶著孩子一起進來,是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守護?還是,孩子也在無形之中承受了她們不得不的選擇?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

 

在監獄裡,性別差異格外明顯。男性受刑人入監後,孩子大多還能交由妻子或父母照顧。雖然分離令人不捨,但至少有人能在外頭接住這份責任。

 

相較之下,女性受刑人卻常常孤立無援。許多人來自原生家庭疏離的背景,和父母早已失去聯繫;有人長期遭受伴侶家暴,也有人和丈夫一同捲入案件,雙雙入獄。她們最害怕的,不是服刑多久,而是孩子在外頭無人照顧,最後被社會局安置,甚至走向強制出養。因為一旦出養,出獄後就再也抱不回來了。

 

於是,在焦慮與無奈之下,有些母親只好選擇把孩子帶進來。即使環境艱困,她們仍想盡可能給孩子愛與陪伴,不讓孩子孤單長大。看著她們懷裡抱著孩子來到監獄,像是一種無聲的嘆息:帶進來,是愛,也是不得不的選擇。電影裡的故事,正赤裸地呈現這份矛盾,讓人看了心頭發酸。

 

在監獄裡看到孩子,心裡總會忍不住一緊。

 

這些孩子和一般幼兒一樣會哭會笑,但仔細看,氣質有些不同。他們的笑容不算多,眼神裡帶著一種早熟的安靜,好像在很小的年紀,就學會壓抑自己。因為缺乏外面的刺激與遊戲,他們的語言和動作發展往往慢了半拍,有些甚至顯得退縮,不太敢和陌生人互動。

 

我曾遇過一位媽媽,即使因長時間抱著孩子而得了媽媽手,仍溫柔地哄孩子入睡。那畫面看似安穩,卻也讓人心疼——孩子在母親懷裡得到安全感,但外頭的醫療、社福與教育資源卻全被隔絕在高牆之外。

 

更令人無力的,是母親想把孩子託付出去時,常常換來拒絕。許多人在監獄裡拼命寫信、打電話,語氣急切,拜託家人幫忙接手孩子,但另一頭往往只有沉默,甚至直接斷了聯繫。

 

我常聽到受刑母親帶著哭腔問:「他們是真的不想?還是根本沒辦法?」這句話背後,是徹底的無力感。她們既是女兒、姐妹,也是孩子的母親,但在每一段角色裡,都得不到穩固的依靠。原本薄弱的家庭支持,一旦遭遇入監,更容易徹底斷裂。最後,孩子只能進入安置體系,母子之間的距離也就一步步被拉開。

 

看著這些母親在牆內反覆掙扎,我常感受到那種「想要,卻做不到」的痛。那並不是誰的錯,而是一整個支持系統的缺口,把母親和孩子一同推進孤立。

 

《服刑母親》表面上是一部關於監獄的電影,但對我而言,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受刑母親緊抓孩子的雙手,也映照出社會的裂縫。

 

盼望有一天,孩子不再需要在鐵窗下長大,而母親在出獄時,也能有真正的機會帶著未來和孩子重新開始。讓母親與孩子不再是孤立無援的個體,而是被整個社會共同承接的希望。

 


➤ 《服刑母親》(107 Mothers)​影片介紹

➤ 回殺人影展8 Back to the 8th Murder by Numbers Film Festival

所屬影展
殺人影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