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緣起 origin

在死刑生產線上…

     影展的名稱似乎太聳動:殺人影展。讓人忍不住再看一眼,再確認一次,「真的是殺人影展嗎?」

     2003年廢除死刑推動聯盟主要由包括台灣人權促進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輔大和平研究中心、東吳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台北律師公會等等團體發起成立;2004年就舉辦了【殺人影展~murder by numbers】。當時沒人、沒錢、沒有經驗和資源,憑藉著就是一份:要讓社會大眾有機會思考「死刑」真面目的這種信念。

     過往廢除死刑運動總是停留在菁英層次理論的辯論, 但人的生死如何能「辯論」出一個結果來?因此,我們希望可以開啟更深入的公眾對話之可能性。

     2004年邀請了十部國內外的紀錄片、劇情片,連續五天23場次的播放,再加上多場的導演映後座談、記者會、研討會,的確成功的讓原本完全不關心這個議題的社會大眾開始思考死刑的問題。大家漸漸看見了死刑犯的面貌,以及死刑背後的更多社會問題需要去面對。

     當初影展名稱叫殺人,有兩個意義:一個是想凸顯死刑就是國家、制度殺人,不管是否以司法之名、正義之名;另一個想法當然是從宣傳的效應來想,覺得這樣的名字會吸引人。

     很多人期待這個影展可以持續的舉辦,但卻一直等到將近三年後,才有【殺人影展2~死刑生產線】。原因除了舉辦這樣議題上不討好的影展,在贊助資源的部份不那麼的容易取得;當然影片的來源也不是那麼容易。

     這次的影展,總共有九部片子,分別來自台灣、義大利、瑞典、法國、丹麥、印度、美國等七個國家的影片;場地的部份除了在台北之外,也增加了高雄場次。

     九部片子題材風格各異。幾位紀錄片導演,義大利的 Mario Marazziti 、印度的 Joshy Joseph 、瑞典的 Lars Bergström 、法國的 Joöl Calmettes、台灣的吳東牧,他們都是長期關注死刑議題的導演,但是因為身處國家的狀況不同、觀察角度及選材不同,五部紀錄片都能直入你的心坎,讓心頭一震。至於其他四部劇情片,雖然都不是新作品,但是也絕對有代表性的意義。

     贊成死刑之所以容易,或許是因為我們不曾窺見其全貌。檢察官求處死刑、法官判決死刑、劊子手行刑…,檢察官覺得判死刑的是法官,法官認為求處死刑和執行的是檢察官,行刑者認為我只是依法行事。「責任分攤」下的結果,讓「殺人」似乎變得不是那麼的難。

     不過,我們卻要說,死刑的生產線並沒有那麼的短,要來分攤責任的人也不僅僅只有罪犯、檢察官、法官和劊子手而已。每個人都在死刑的生產線上佔了一個位置,雖然我們試圖閉上了眼睛…

     這就是這九部片子告訴我們的事情。敬邀大家參觀死刑生產線。

 

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召集人

瞿海源(民間司改會常務董事)

副召集人

吳志光(輔大和平研究中心主任)

劉靜怡(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

高涌誠(台北律師公會人權保障委員會主委)

黃文雄(人權工作者)

執行長

林欣怡(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暨全體執行委員

2007.10 敬邀

所屬影展
殺人影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