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筆下的模範死囚

 

gabriel-e-b_vnmtgjy-unsplash.jpg

文/陳玄茵(廢死聯盟志工)

1995年,蕭仁俊在假釋期間犯下多起擄人勒索與強盜案;隔年,同案被告抱怨自己和某位律師有金錢糾紛,兩人決定至該律師事務所搶劫。原本他們只打算行搶,在犯案過程中卻意外讓律師看見同案被告的臉,由於擔心事後遭指認,於是決議將律師殺害。

 

監所中成長的少年

蕭仁俊是誰?去搜尋網站輸入這個名字,出現的是他誠心感謝牙醫義診的文章;也有他向監獄申請蓄髮,幫助癌症兒童的故事;更有報導敘述,看守所安排他與鄭捷同住,希望他在獄中能以室友身分協助獄方和鄭捷溝通。

種種印象和一個窮兇惡極的死刑犯截然不同,這樣的人為什麼成為強盜慣犯並且犯下殺人案件?根據他過去的獄友敘述,蕭仁俊幼時便與父母離散,由軍官背景的養父扶養。小時候他不喜歡讀書,多次逃學回家,總是被養父痛打一頓。11歲那年養父同意法官建議,簽下同意書,他被送往保護管束機構。

家人以為送進少年機構,不愁吃穿又有人教導,期待他能因此改變。但裡面的環境卻使年少的他一失足就再也沒有機會站起。蕭仁俊因為年紀小總是被機構裡其他孩子們欺負,為了生存,他學著結夥懲兇鬥狠。18歲那年他因強盜和偷竊案被判刑8年,才離開少年機構不久,旋即回到監獄。

從小到大都在龍蛇雜處的監所環境裡,他只懂得用拳頭來存活。沒有一技之長也沒有讀過幾天書,帶著強盜前科的烙印難能求職,假釋出獄後他只想得到過往的掙錢方式:隨機搶劫。

 

錯誤的義氣

出獄那年蕭仁俊一共犯下十二件搶案,到陌生人家裡偷錢,或和小弟們在路上隨機行搶。他早已習慣這樣生活,屢屢犯案或許是誤解了義氣的結果。

根據判決書描述,選擇到律師事務所行搶,是因為當時的朋友,也是最後死刑案件中的同案被告。該同案被告跟他說,自己的姊姊曾被該律師騙過錢,蕭仁俊想,尋對方晦氣以幫同案被告出氣和討公道,這是天經地義。

搶劫過程因為一個差錯,讓律師目睹了同案被告的面容。一直踩在道德灰色地帶的蕭仁俊重視朋友,才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對律師下了毒手。

殺人的人應該是冷酷無情的,然而從蕭仁俊的證詞推論,對當時的他來說,滿腦子只有「不能讓朋友被認出」的義氣念頭。他對朋友的情義也展現在後來的審判過程中,他將犯罪責任一肩扛下,向法官表示殺人是自己的意思。

成長背景特殊,蕭仁俊沒能明白暴力和脅迫解決不了所有事情,他也沒有足夠的幸運被某個人拉一把,告訴他這樣的義氣是錯誤的,於是最終只能迎來無法挽回的局面。

 

媒體筆下的模範死囚  

被捕後經歷長達十四年的訴訟,在監所牧師的眼裡,蕭仁俊確實改變許多。牧師曾在法庭上形容:「他一進去的時候眼睛還有兇光,後來接觸信仰,慢慢改變。」傳教時兩人建立起長期的信任關係,牧師有更貼近的觀察。某次庭後牧師和蕭仁俊見面,當時他說:「我看到被害者的父母親很難過,我覺得判我死刑沒有關係,一命還一命。畢竟真的是做錯了,讓被害人死亡我很難過。」牧師覺得蕭仁俊已意識到當年造成的傷害,為此感到後悔不已。

對於這樣的看法,還有一位搶劫被害人表示認同。訴訟期間,這位被害人與蕭仁俊保持書信往來,後來更帶著當時在場的兒女去監所探望他。歲月匆匆,漫長時光讓人從少年成為青年,十多年的纏訟,蕭仁俊在看守所裡度過了他剩下的青春時光。他不再是當年那個意氣用事、逞兇鬥狠的年輕人,他確實在過程中懊悔認罪,但法庭仍舊敲下永久隔絕社會的槌聲。

判決定讞至今,蕭仁俊進入看守所已逾二十三年,近期的報章雜誌用「模範死囚」來形容他。從事公益、在獄中表現良好,甚至成為獄方與其他受刑人的溝通橋樑。

也因為自身童年經歷,對於弱勢小孩有更多同理和惻隱之心。在看守所裡,蕭仁俊每個月捐錢給基金會,以微薄力量幫助孩童。2018年,他看了癌症兒童的紀錄片,決定用自己的力量伸出援手。然而在獄中沒有經濟來源,亦不希望讓親人負擔更多壓力,後來他知道有協會在幫忙捐髮給癌症兒童,蕭仁俊便向看守所申請蓄髮。

在一番努力之下監所方批准了蕭仁俊蓄髮一事,他開始留起長髮。

 

一個少年墜落之後

蕭仁俊的故事讓人反思:一旦少年誤入歧途,加上家庭關係疏離,常把他們推向相同背景的同伴們,在結夥中獲得需要的歸屬感,無形中更難以抽身,也因此更容易從起初的犯小錯漸漸變成慣犯。當他們因罪被捕後,監獄只是提供了讓他們再次結交類似朋友的場域。一次的錯誤,便萬劫不復。

當這些弱勢少年陷入犯罪的困局,社會沒能接住,所以我們只能選擇消滅他的存在嗎?

蕭仁俊的死刑判決已定讞,但日子還要繼續過。這兩年監所提供一周兩次的音樂課,蕭仁俊在獄中接觸樂器,並組成五、六人簡單的管樂團。他年輕時曾和朋友說,自己最喜歡的樂器是薩克斯風,沒想到在看守所待了大半輩子,如今竟然能接觸回頭擁抱他年少時的嚮往。

練團時間是他漫長而苦悶的生活裡最大的盼望。雖然必須和其他人共用樂器,且珍貴的練習時間也常因各種原因取消,但是當他能練好一首曲子,將其吹奏出來,心中便感受到滿足與感恩。

我們對犯罪者的評價停留在他犯下滔天大罪的那一瞬間,往後罪人便不再被視為一個人。死刑的執行無法挽回,蕭仁俊的人生軌跡讓我們看見:若年少時的他被執行死刑,現今的懺悔和善良正向都不可能發生。而如今將這樣的他執行死刑,又何嘗不是殘忍無謂的做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