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後新聞稿】《死刑的重量:重大刑事案件的量刑辯護與挑戰》新書發表記者會

img_0801.jpg
圖/《死刑的重量:重大刑事案件的量刑辯護與挑戰》新書發表記者會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台北律師公會、法律扶助基金會繼2015年12月出版《與死刑拔河:死刑案件的辯護經驗與建議》後,於今年10月再次共同出版《死刑的重量:重大刑事案件的量刑辯論與挑戰》。

在台灣,廢除死刑至今仍是未竟之業,自兩公約施行法公布施行以來,將國家更積極的人權保障義務帶進個案,對我國死刑案件之量刑有其影響力;然而,死刑量刑之準則及程序的保障,舉凡量刑因素、「教化可能性」、證據調查等問題,都有待建立、釐清和適用。

《死刑的重量》邀請八位律師及第一線工作者,包括李宣毅律師、林欣萍律師、林俊宏律師、翁國彥律師、陳奕廷律師、陳威延律師、薛煒育律師及林慈偉法務主任執筆,分享他們親身經歷的重大刑事案件的量刑辯論與挑戰,是一本實務與理論兼具的書籍。

本書從量刑制度、國際人權公約及相關案件之探討,給予死刑辯護理論和實務上的建議,盼能守護基本人權價值,並持續彰顯人權之精神。本次新書發表記者會由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主持,台北律師公會理事長尤伯祥、李宣毅律師、陳奕廷律師、廢死聯盟法務主任林慈偉出席分享。主持人林欣怡表示,《死刑的重量》在10月10日世界反死刑日出版,除了實體書以外也首度推出電子書,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以不同媒介看見這本書。

img_0904.jpg
圖/台北律師公會理事長尤伯祥

台北律師公會理事長尤伯祥表示,這本書對死刑辯護具有重大意義,是在《與死刑拔河》一書後進一步將第一線辯護律師的工作經驗結晶,成為後輩可參考的結果。本書標示著台灣的死刑辯護逐漸具有專門性與實務性,而律師們也為保障人權隨之提升了辯護品質。過去這幾年來,台北律師公會一直很注重技術面的提升,除了在職進修的實作工作坊與推出實務辯護書籍,如:綜合型辦案手冊、警詢陪偵手冊、國內專門性的辯護書籍等。不只是在法律專業學養層面,詰問、辯論能力皆是重要的經驗,而《死刑的重量》正好也是長期構想的一部分,也希望這些經驗的傳遞能夠擴大加深,並持續延續下去。

主持人林欣怡也補充,雖然共同出版單位的法律扶助基金會無法出席,但法律扶助基金會向來也同樣在律師辯護上作了許多努力與協助,讓死刑辯護有更完善的品質,也是參與本次出版的原因。

img_0932.jpg
圖/李宣毅律師

本書共同作者李宣毅律師分享,其撰寫的篇章為被害者家屬的告訴代理人部分,他謙虛地說,與其說是分享「如何成為較好的被害者家屬告訴代理人」,倒不如說是拿自己犯過的錯與大眾分享。透過《死刑的重量》一書出版將這些經驗整理起來,讓第一次接觸死刑辯護的律師可以快速的理解狀況。實際上,被害人家屬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被迫重複面對被害經驗,並且追求死刑判決,都是被害經驗的延伸。李宣毅律師將自己內心的掙扎或痛苦經過梳理收入書中,他認為,當政府無法給予被害者一個實質的支持,追求極刑彷彿成為國家對被害者的一個交代,也規避了國家的責任。死刑無法讓被害者了解如何與被害經驗共處,遑論超越被害經驗。唯有協助法院在做判決時能夠試圖將犯罪脈絡呈現出來,使被害者在有足夠能量的情況下,能更進一步了解犯罪成因,也才有超越被害經驗的可能。在被害者家屬的告訴代理人部分,未來仍是值得關注的方向,希望本書可以做為一個開頭。

img_0919.jpg
圖/陳奕廷律師

另一位共同作者陳奕廷律師,同時在法律界也是一位優秀的教育者,他表示,死刑辯護案件是非常專門的領域,雖然自己接觸的時間沒有非常長,但可以發現死刑辯護與一般刑事案件的辯護有很大的區別。亞里斯多德曾說,憤怒的情緒是最容易被操弄的。人在憤怒的情況下很容易做出決定,因此律師的辯護工作已經不只是單純地進行辯護,更大的困難反而是:如何抵禦這個憤怒的情感。這些律師會面臨的困難會顯示在外界輿論的壓力,以及內在尤其是法官對被告的態度上。如同前面宣毅律師所說,自己的書寫也是將失敗的經驗跟大家分享,希望往後辯護可以不要再犯一樣的錯。而《死刑的重量》不只案件本身是挑戰,也是不斷審視自省的歷程,無論訴訟結果好壞,都會使自身理念更加堅固。過去《與死刑拔河》給自己許多啟發與建議,很感謝出版方給予機會,有幸成為續作作者之一,也希望真的能為死刑辯護技巧盡微薄之力。

img_0985.jpg
圖/廢死聯盟法務主任林慈偉

廢死聯盟法務主任林慈偉則說,2009年迄今兩公約施行已超過10年,再加上2012年底最高法院破天荒地就死刑量刑議題召開了言詞辯論,接著2014年台灣政府更將《兒童權利公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內國法化。為了因應這些公約的適用,隨之我國相關的死刑案件裁判例也逐漸建立出一些本土化的人權基準以及新的面貌。像是,《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有提到「情節最嚴重之罪行」的判死限制概念,但於縱火案件中,放了一把火造成多人死傷算是「情節最嚴重之罪行」而應該判死嗎;又譬如,在部分涉及精障被告的殺人案件,對於障礙者判處死刑會構成《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酷刑禁止嗎;又如精神障礙被告的就審能力問題在《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脈絡上,又應該注意到什麼;甚至,當面臨死刑風險的個案被告如果有未成年子女,這時候從《兒童權利公約》及判刑的角度又應該怎樣考量到相關兒童的權益。這些議題都是當人權公約與判不判死交錯時所會遇到的爭點。不過,關於這些議題,國內具有相關案件辦理經驗的實務家及社群,仍屬少數,且相對陌生。因此,《死刑的重量》乙書在第四章的部分,特別花了近整本書四分之一的篇幅,來談死刑辯護與國際人權公約的議題,希望相關的討論整理對於未來不論是司法端、律師端乃至於有興趣的民眾都可以有更深入的認識。

主持人林欣怡總結,感謝台北律師公會與法律扶助基金會能夠一起合作出版《死刑的重量》,也是在這些具體個案中留下辯護的實務經驗。書名《死刑的重量:重大刑事案件的量刑辯護與挑戰》,其「重量」一詞,除了揭示死刑制度對於生命所帶來的沉重,也意味著面對死刑判決時,是否還有「重新裁量」的可能性?期許未來在法庭中能夠落實尊重每個獨特的生命,也真正更完整地看見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