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琳「巫師世界」中的死刑存廢論(下)

文/馬立軒(東華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生)

40415c26e86711eb9e4310ddb1aba44f.jpeg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電影劇照;圖來源https://beta.flim.ai/

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回頭去檢視催狂魔的意義:「它」對阿茲卡班中的受刑人不分差別地進行折磨,奪去牠們的希望與求生意志,最後甚至離開它們本該固守的場域,來到「霍格華茲魔法與巫術學院」(Hogwarts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1]施加它們的恐懼,來到德思禮家附近威脅哈利與麻瓜的安全……這樣的行為,讓催狂魔就像是冤獄、像是刑罰的具現化。

然而,英國的巫師並非從來都沒有死於死刑之下。在《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中,讀者可以在霍格華茲中發現許多幽靈;其中葛萊芬多(Gryffindor)學院幽靈,「差點沒頭的尼克」(Nearly Headless Nick)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尼克爵士在15世紀時是英王亨利七世(Henry VII, 1457-1509)的宮廷巫師,但他愛上了女侍官(Lady-in-waiting)格麗夫女士(Lady Grieve)。為了向對方示好,尼克爵士施展魔法想把格麗夫的歪牙修好;但錯誤的魔法施放卻反而讓格麗夫長出了長長的獠牙,尼克爵士也因此被判處斬首的死刑。行刑時,由於劊子手找不到他的磨刀石,令他只能使用鈍的斧頭斬首尼克爵士;這造成了尼克爵士在行刑過程中被砍了45次脖子才死去,而即便如此他的頭也並未完全跟身體分離[2]。尼克所經歷的刑罰,正是日後在1950年代的三起案件中,由當時旅居英國的美國推理小說家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 1888-1959)對其中「埃利斯案件」的死刑評價:「中世紀的野蠻法律」[3]

此外,赫夫帕夫(Hufflepuff)學院的幽靈「胖修士」(The Fat Friar)也是一名死於「麻瓜世界」(Muggle world)死刑的巫師。然而,羅琳對於這名角色的背景描寫並不豐富,只說明他在世時於麻瓜世界中似乎是一名僧侶,並因為他的魔法能力引起眾人懷疑;最後,因為他的牧師前輩們對他治療痘痘的能力產生懷疑,並且他不斷從聖餐杯中拿出兔子而將其處死[4]。荒謬的故事雖然引人發笑,但這或許也暗示了中世紀時期歐洲實際發生過,駭人聽聞的獵巫行為――當然,在這個案例中,胖修士的確是巫師。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沒有證據顯示英國的巫師世界擁有死刑,但故事中確實顯示巫師有對奇獸施予死刑的權力。在《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中,教授「奇獸飼育學」的魯霸.海格(Rubeus Hagrid)在第一堂課裡,讓學生們認識鷹頭馬身的「鷹馬」(Hippogriff)[5],並試著讓他們學習如何與驕傲的鷹馬互動;雖然哈利成功地讓鷹馬低下頭來,甚至騎上了鷹馬,但目中無人的跩哥.馬份(Draco Malfoy)卻因為對鷹馬不敬而受到攻擊。為此,跩哥的父親魯休思.馬份(Lucius Malfoy)運用自己魔法部(The Ministry of Magic)理事的影響力,打算讓霍格華茲開除海格。在校長阿不思.鄧不利多(Albus Dumbledore)的力保下,海格並未被開除;但魔法部為了安撫魯休思,讓魔法部下的危險生物處分委員會(Committee for the Disposal of Dangerous Creatures)處置傷害跩哥的鷹馬巴嘴(Buckbeak)。此後,時任魔法部長的康尼留斯.夫子(Cornelius Fudge)親自帶著委員會代表來到霍格華茲,意圖將巴嘴就地正法。故事到了最後,巴嘴實際上逃過了一劫;但這個橋段證明了魔法部對於奇獸的管制與死刑權力是確實存在的。

仔細推敲,整個《哈利波特》系列中呈現出來的對冤罪、對死刑的立場與主張,或許並非作者羅琳有意為之。這是因為,1965年出生的羅琳一直生活在「沒有實質死刑」的英國:根據資料,羅琳在撰寫《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前去過法國[6]與葡萄牙[7];其中法國在1981年就廢除了死刑[8],葡萄牙更在1867年就已經廢死[9]。對這樣一個生活在沒有死刑的社會中的人來說,創造出一個沒有死刑的第二世界(Secondary World)[10],似乎是相當符合邏輯的。

然而,綜觀羅琳出版的每一集《哈利波特》作品,會發現他越來越明顯地將各種社會議題融入其創作中。例如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威農.德思禮(Vernon Dursley)就是個時常反應與普世觀念相反、明顯的反指標性「麻瓜」角色。在《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故事開頭,麻瓜世界也報導了「逃犯布萊克」的新聞消息;威農.德思禮看到新聞後的反應、對犯罪者的看法正是一種「反指標」的呈現方式:

『他們到底要怎樣才能學得會,』威農姨丈說,用他的大拳頭往桌上重重捶了一下,『對付這些惡棍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他們抓起來全部槍斃?』

『說得好,』佩妮阿姨附和,眼睛依然緊盯著隔壁的紅花菜豆。[11]

而該集故事後段,哈利阻止天狼星與雷木思.路平(Remus Lupin)殺死彼得.佩迪魯(Peter Pettigrew)的情節,正好與姨丈威農.德思禮的觀念相對,同時也呼應了《哈利波特》系列的核心價值:只有使用黑魔法的邪惡巫師才會使出索命咒(Avada Kedavra)[12];即便這些霍格華茲的學生在第四年就學習到了足以致人於死的咒語,這些善良的角色們也一次都沒有使用過這樣的索命咒。就如同英國在廢死過程中,即便政府擁有處以人民死刑的權力,也不該使用一樣。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最早在英國於1999年出版;我們可以想見在1998年英國正式廢除死刑時,羅琳不太可能當場修改《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中的劇情來讓這個議題進入作品,也因此《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正是在英國正式廢死之後,羅琳能夠用他的作品做出的最快反應。實際上,羅琳也並非因為英國正式廢死才開始關注此一議題。1986年羅琳從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畢業後,擔任了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的非洲法語區研究員[13]。國際特赦組織是一個1961年成立於倫敦的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在「在世界各大洲一百五十多國擁有逾三百萬名成員,並因捍衛世界人權的卓越貢獻,於1977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14]。國際特赦組織最早成立的目標是為了救援世界各地的「良心犯」;以此為方向,國際特赦組織在六〇年代中用自己的影響力勸告各國停止對良心犯施予死刑,並於1965年「在聯合國提出一項動議,要求暫緩執行並最終廢除在和平時期對政治犯罪的死刑」[15],最後「在1970年代確立全面廢除死刑的目標」[16]。因此到了1986年,國際特赦組織已經是一個相當明確的推動廢死的團隊組織,當時加入該組織工作的羅琳也勢必認同其理念,才會為其效力。

二、巫師世界電影中的死刑存廢觀與作者對美國的死刑想像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在2007年完結,最後一部改編電影則在2011年上映,但是羅琳對於巫師世界的創作並未停止。2013年9月,華納兄弟娛樂公司(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Inc.)宣布他們開始與羅琳合作,籌拍改編自同名作品的《怪獸與牠們的產地》。原著是一本描寫巫師世界奇獸的百科全書,本身並沒有劇情。為此,羅琳親自(也是首次)撰寫了電影的改編劇本,故事講述《怪獸與牠們的產地》原著作者紐特.卡曼德為了收集撰寫該書的研究資料而遊歷各處的故事,讓這部改編電影不止成為《哈利波特》系列的前傳,也是《怪獸與牠們的產地》原著的前傳。

《怪獸與牠們的產地》與《哈利波特》系列明顯不同,故事中1920年代的美國是個有死刑的社會(不管是凡人的社會還是巫師的)。羅琳並未說明蓋勒.葛林戴華德這個角色的出生地,但可以確定的是他來自歐洲[17]。1920年代的許多歐洲國家還尚未廢除死刑,葛林戴華德或許因此深知死刑的「效力」,在潛逃到美國紐約之後,想辦法取代並偽裝成美國魔法國會的魔法安全主任,成為手握死刑權力的上位者[18]。李茂生在〈刑罰制度處罰了誰?-一種由左派出發的後現代思惟〉一文中就提出了對國家把持死刑權力的強烈批判:

死刑是破壞理性的最理性的行為,亦即死刑的判決是基於理性決定責任,而該責任的實現即是消滅一個理性的存在。對於死刑的強烈要求,絕對不是基於理性,只不過上階層的司法人員以理性合理化一些人們所不欲談論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留意到理性只是一個外衣的話,則於這種矛盾中我們可以輕易發覺排除與差異機制的極度表現。[19]

6ae7eab24d6711ebb9fe10ddb1aba44f.jpeg
《怪獸與牠們的產地》(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電影劇照;圖來源https://beta.flim.ai/

在《怪獸與牠們的產地》電影中,魔國會的執行死刑方式是將受刑人腦中的美好記憶抽取出來,放入死亡藥劑(Death potion)[20]中吸引受刑人自己走向藥劑池。而後當受刑人坐到懸浮於藥劑池上時,藥劑便會將受刑人包裹住並燒死。藥劑池上的椅子,不禁讓人聯想到20世紀美國執行死刑的一個主要方式:電椅。美國在1888年6月4日立法通過,於1889年1月1日起開始將電椅作為執行死刑的方式之一[21];1890年8月6日,威廉.凱姆勒(William Kemmler, 1860-1890)因為謀殺瑪蒂爾達「泰莉」齊格勒(Matilda "Tillie" Ziegler)而成為美國法院判處施予電椅死刑的第一個美國人。行刑過程中,由於電流不足,凱姆勒經歷了三次電擊才真正死亡;在現場目擊的記者形容過程是「個可怕的場面,遠比絞死還糟」[22]。在第二次的電擊裡,凱姆勒的皮下血管破裂流血、身體著火……這樣的描述竟然與死亡藥劑的作用有些類似。死亡藥劑是一種具有高度腐蝕性的液體,在成功包裹住受刑人之後,會將受刑人連同座椅一同燒死;電影中,坐上懸浮於藥劑池椅子的蒂娜就面臨著座椅慢慢溶解的困境。回到現實,根據記者的報導,凱姆勒在經歷第三次電擊而真正死亡後,則「全身幾乎被燒成了炭,血管破裂,發出惡臭」[23]

此外,根據官方網站「Pottermore」[24]的文章〈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uggle and wizarding world law?〉[25]所言,魔國會這樣的行刑方式也暗指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另一種刑罰:「浸水刑凳」(Cucking stool)。這種刑罰專門針對婦人或商人的受刑人,將他們綁在吊車槓桿尾端的座椅上,不斷將受刑人浸於河水或湖水中以達到懲戒效果;有時候也會將受刑人浸於水中直到對方溺斃。《怪獸與牠們的產地》電影結合了這樣兩個現實歷史中存在的死刑行刑方式,傳達出對過往野蠻行刑方式的抨擊,也控訴著歷史上無數的冤案。

紐特與蒂娜所遭遇的不公,其實也與天狼星.布萊克的冤罪類似。兩者都遭遇到不公的對待、沒有進入正常的司法程序;前者因為罪魁禍首就是「司法人員」,後者則要再加上社會輿論的緣故而入獄。差別在於,紐特與蒂娜的情況是遭遇誣陷後隨即就要被執行死刑;天狼星則因為英國魔法部沒有死刑的刑罰,所以被長期關押在阿茲卡班監獄。這就是當人民賦予國家「殺人的權力」後,國家因為各種理由而濫用這種權力的現象:

給予國家殺人權力的國法,其實是最為恐怖的規範。縱或是無誤判的情形,死刑的執行也只是進一步地肯認了人們深層的終極暴力。兩手乾淨的民眾會更加理直氣壯地贊成死刑。更進一步,當民眾理直氣壯時,其當然無法理解利用國家的殺人力量進行世界性「排除與差別對待」機制的恐怖,這種機制比死刑殘殺了更多的生靈。[26]

許家馨在2010年發表的〈死刑宜慎不宜廢〉中,開宗明義說明:「基於正義原則,讓我無法接受一個連蘇建和案都無法處理刑事司法體系,我不認為它有資格承擔執行死刑所伴隨的責任與道德義務。因此,我主張立法全面暫停執行死刑,訂出刑事司法體系改革時間表,特別針對死刑審判與執行程序的審查機制,進行大幅度的改革,所有死刑犯在新程序下重新審查,才能對犯罪毫無置疑,且極端敵視人性的謀殺罪犯恢復執行極少數的死刑。」[27]言下之意,是許家馨贊同死刑,但必須是在沒有冤罪產生的前提下才贊同;然而,在實務上,在由人執行程序、由人進行審查、由人施行審判的司法體系,有機會達到完全撇除冤罪的可能性嗎?李茂生在《冤罪論》的推薦序言中這樣說道:「所有的有罪審判結果都有『冤罪的可能性』,而這個冤罪性絕非一句『不容合理置疑』就可以解消掉的。」[28]

《怪獸與牠們的產地》電影因為不像《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電影讓觀眾可以透過先閱讀小說,或者看過前面兩集電影來鋪陳故事背景與劇情,所以必須在一部電影中就交代足夠的時空背景與奇幻設定讓觀眾可以「進入狀況」;但執行死刑的情節想必讓觀眾在第一次觀影的過程中感到措手不及――這或許也是羅琳在編劇時所預期到的結果。美國作為少數民主自由卻仍然「部分擁有」[29]死刑的國家,恰好反映了《怪獸與牠們的產地》電影中的死刑依然存在於美國,或許也能讓觀眾透過這部作品反思死刑存在的必要性,因為實際上,美國至今依然有部分州別保留電椅處刑;最近一名以電椅執行死刑的美國受刑人為2013年1月16日執行死刑的小勞勃.格里森(Robert Gleason, Jr., 1970-2013)[30]

三、結語

王玉葉在《歐美死刑論述》中,點明贊成死刑者的兩個主要理由:「第一種是純粹的報應說(retribution),認為死刑的存在正是宣示每個人都必須尊重生命之原則,處死一個不尊重生命的殺人者,提供社會道德義憤的一個出口,本身就是道德上的善,如康德所言,是一種正義」[31];然而,這樣的論點卻陷入了弔詭的悖論中,畢竟若尊重生命,人民又何以賦予政府奪走生命的公權力?「第二種理由是認為死刑具有嚇阻犯罪(deterrence)的功能,有助維持社會治安」[32];但是這樣的認知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能夠證明其為必然。相反地,近代的諸多研究都證實死刑並沒有嚇阻犯罪的效用:

早在一八四〇年,即有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米特麥(Carl Joseph Anton Mittermaier)根據八個歐洲國家與美國之實證數據,證明死刑並無觀察得出的嚇阻效力……依據不少近代科學研究,也都無法證實死刑比其他刑罰更能嚇阻犯罪。聯合國在一九八八年與一九九六年所作死刑與殺人犯罪率關聯的調查研究,結論亦相同,並且認為將來之情況亦不會改變。[33]

實際上,《哈利波特》系列與《怪獸與牠們的產地》中的主角們,也都不曾試圖取人性命。羅琳筆下的巫師世界裡,其實真正能殺死人的咒語只有一種:啊哇呾喀呾啦(Avada Kedavra);即前文所述的索命咒。索命咒是三種不赦咒之一[34],這個殺人的法術在包含《怪獸與牠們的產地》電影在內的所有巫師世界作品中,都只有故事中的反派角色用過:

有德之人是不可能施展不赦咒的,只有邪惡之人才能讓不赦咒助紂為虐。[35]

《哈利波特》系列故事最後,當主角哈利與魔王佛地魔正面對決時,哈利竟也只是使用「去去武器走」—即繳械咒[36]來對抗佛地魔;後者則是使出了索命咒,意圖殺死哈利。佛地魔之所以會死亡,是因為自己的索命咒反彈殺死了自己;換句話說,是他自己對於殺人的執著殺死了自己。

羅琳從《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開始更加強調作品與現實社會中各種議題的連結,而「死亡」一直都是其筆下「巫師世界」的重要主題。作者是否相信受刑人該有第二次機會、是否具有教化可能,不得而知—實際上,這也已經並非現代廢死論述中的主軸;但對於死刑存在的必要性,羅琳提出了適度的質疑。《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儼然是一部社會派推理作品,故事中哈利逐步挖掘出佛地魔的身世,瞭解到他痛苦的成長經歷—並不一定要原諒他,但我們需要去瞭解他,瞭解他為什麼會成為今天這樣的人;這樣,當我們瞭解社會、教育、教養中的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之後,我們便有機會在未來阻止下一個佛地魔出現。

一部好的作品,不論其是否通俗、大眾,都多少能夠為讀者帶來新的角度、新的視野並有所反思。羅琳作為一名長期生活於已廢死國家的作者,透過他的作品展現出他對於死刑的看法,甚至讓一個國家「有沒有死刑」成為劇情的轉折點,也讓閱聽者更容易察覺出在虛構故事背後的現實議題。或許,國外對於羅琳作品的相關研究中,之所以沒有針對死刑的論述,便是這樣的價值觀在歐洲已然成為「常態」;台灣作為一個依然保持死刑的國家,國民勢必不容易將故事中的情節與死刑存廢的議題聯想在一起。本文除了透過解析羅琳在「巫師世界」作品中的情節以闡明作者的立場態度,也希望台灣讀者能因此反思自身社會現況。

 

本文於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後山文匯學術研討會上初次發表
本篇為下篇,上篇請至:羅琳「巫師世界」中的死刑存廢論(上)


[1] Hogwarts是《哈利波特》故事的主要場景,為一處隱藏在蘇格蘭的魔法學院。
Pottermore,網址:https://goo.gl/zFN91q。(2018年3月1日作者讀取)

[2] Pottermore,網址:https://goo.gl/MLXewz。(2018年3月10日作者讀取)

[3] Camden New Journal,網址:https://goo.gl/hywYDf。(2018年3月10日作者讀取)

[4] Pottermore,網址:https://goo.gl/MLXewz。(2018年3月10日作者讀取)

[5] J.K.羅琳著,雷藍多譯:《怪獸與牠們的產地》(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頁56-57。

[6] 羅琳曾於1985年在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攻讀法語時前往巴黎交換學生一年。
Exeter Memories,網址:https://goo.gl/umdyfz。(2018年3月10日作者讀取)

[7] 羅琳在1990年後前往葡萄牙波爾多(Porto)擔任英語教師。
Accio Quote,網址:https://goo.gl/upF8DV。(2018年3月10日作者讀取)

[8] 法國在台協會,網址:https://goo.gl/3ofV2K。(2018年3月10日作者讀取)

[9] 葡萄牙駐華大使館,網址:https://goo.gl/w6xZZw。(2018年3月10日作者讀取)

[10] Secondary World是相對於現實世界(Primary World),由次創造者(Sub-Creator)在作品所創造的虛構世界,這個概念為《魔戒》作者托爾金在1939年的一場演講中首次提出,後與其他文章一同於1947年集結成冊出版。
Lewis, C. S., ed. Essays Presented to Charles William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1947.

[11] J.K.羅琳著,彭倩文譯:《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頁36-37。
標點符號的誤用為引用原文使然

[12] J.K.羅琳著,彭倩文譯:《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頁234。

[13] New Yorker,網址:https://goo.gl/Lzg3D5。(2018年7月18日作者讀取)

[14]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網址:https://goo.gl/PMzkC2。(2018年7月18日作者讀取)

[15]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網址:https://goo.gl/CEJoXr。(2018年7月18日作者讀取)

[16] 同前註。

[17] 因為這名角色就讀的巫師學校是北歐的德姆蘭學院(Durmstrang Institute)。
Pottermore,網址:https://goo.gl/AZKRdq。(2018年7月18日作者讀取)

[18] 電影中,紐特、雅各.科沃斯基(Jacob Kowalski)與蒂娜.金坦(Tina Goldstein)發現參選美國議員的莫魔,小亨利.蕭(Henry Shaw Jr.)因為受到闇黑怨靈的攻擊而死亡;但魔國會 首長瑟拉菲娜.皮奎里(Seraphina Picquery)拒絕相信美國有闇黑怨靈的存在,認定蕭的死亡是紐特的奇獸所致,將三人關押。魔法安全主任波西瓦.葛雷夫斯(Percival Graves)發現皮箱內的闇黑怨靈,斷定紐特是蓋勒.葛林戴華德(Gellert Grindelwald)的信徒,意圖要將巫師世界暴露在凡人面前,讓雙方爆發戰爭,最終讓巫師統治全人類。為此,葛雷夫斯不經首長同意,直接判處紐特與蒂娜死刑――實際上,葛雷夫斯正是潛逃中的葛林戴華德假扮,為了隱瞞另一個闇黑怨靈的存在而決定將兩人滅口。

[19] 李茂生:〈刑罰制度處罰了誰?-一種由左派出發的後現代思惟〉,發表於「民間司法改革研討會」(臺北:澄社、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主辦,1999年7月3-4日),頁8。

[20] J.K. Rowling. 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The Original Screenplay. New York: Arthur A. Levine Books, 2016. Page 163-173.

[21] Craig Brandon. The Electric Chair: An Unnatural American History. Jefferson: McFarland & Company, Inc, 2009. Page 12.

[22] Times Machine,網址:https://goo.gl/TPwxrP。(2018年7月18日作者讀取)

[23] 同前註。

[24] Pottermore是個結合數位出版、電子商務、娛樂及新聞資訊的公司,專門提供羅琳「巫師世界」作品的相關資訊,其網站是羅琳授權的官方作品資訊來源。2019年10月,此網站已由WizardingWorld取代,所有舊資料依然保存於新網站中
Pottermore,網址:https://www.pottermore.com/。(2018年7月18日作者讀取)
WizardingWorld,網址: https://www.wizardingworld.com/。(2021年3月18日作者讀取)

[25] Pottermore,網址:https://goo.gl/ASuWnv。(2018年7月18日作者讀取)

[26] 李茂生:〈死刑廢止運動的社會意義〉,頁21。

[27] 許家馨:〈死刑宜慎不宜廢〉,《新使者》第一百一十九期(2010.08),頁14。

[28] 森炎著,洪維德等譯:《冤罪論》(台北,商周出版,2015),頁4。

[29] 美國因為其特殊的聯邦制使得不同州的法律各不相同;目前美國仍然有31個州保留死刑。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網址:https://goo.gl/iNurEY。(2018年7月25日作者讀取)

[30] Richmond Times-Dispatch,網址:https://goo.gl/CdjVZd。(2018年7月25日作者讀取)

[31] 王玉葉:《歐美死刑論述》,頁6。

[32] 同前註,頁7。

[33] 同前註。

[34] 另外兩種分別是施虐用的「酷刑咒」咒咒虐,以及控制意志用的「蠻橫咒」噩噩令。

[35] 大衛.巴格特、蕭恩.克萊因編,黃惟郁譯:《哈利波特的哲學世界》(台北,麥田出版,2006),頁117。

[36] J.K.羅琳著,彭倩文譯:《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頁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