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伙鬥陣行】對威權的抵抗不是一天造成的:訪陳文成基金會

【做伙鬥陣行】對威權的抵抗不是一天造成的:訪陳文成基金會

文/詹斯閔(廢話電子報特約記者)

1981年七月三日清晨,已放暑假的台大校園躺著一具屍體,那是陳文成博士;前一天他被警總約談,因為在美期間參與黨外活動。他的死迅速引起國際社會注目,旅外的台灣人受此刺激,自發地籌款並成立基金會,希望推進台灣民主化運動。

無奈當時的政府拒絕他們以「陳文成」為名登記,只好暫時用「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的稱號活動;基金會後來陸續出版《島國顯影》系列,介紹從日治跨到戰後、被黨國史觀給壓抑的各界名士,還推出紀錄片《白色見證》和書籍《人權之路》等作品,在解嚴後、台灣政治轉型的階段,為白色恐怖留下重要史料。直到2000年政黨輪替,組織才得以循其本意,正名為我們現在看到的「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20230315_121325.jpg

陳文成博士的大衣、手錶等文物,以及相關調查文件,收藏於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圖/廢死聯盟

啟蒙與抵抗

現任執行長張龍僑在2010年接任這個職位。被大家稱作「龍三」的他畢業於台大化工系。怎麼會走上這條路?他說,高中在夜市買到《被出賣的台灣》才第一次知道二二八,但當時沒有覺醒,還在忠黨愛國。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時他高三,隔年台灣出現野百合運動。他觀察到,兩個都是學生運動,台灣政府支持前者卻抵制後者;這時候龍三才漸漸對黨國產生懷疑。後來他去到野百合學運集會現場,發現行動和平而且有清楚訴求,根本不像媒體報導的那樣充滿混亂與暴力。爾後,他決定用自己的腦袋和眼睛認識這塊土地,讀起台灣史的資料。

還有其他關鍵人物影響龍三。他有個小學同學看來斯斯文文、總是考第一名,上大學後竟然為了反核跑去夜宿台電;夜宿是比集會更激烈的舉動,這促使他更積極去瞭解議題。反核、反高爾夫球場護水源、反軍人干政、廢除刑法一百條、獨台會案佔領台北車站,龍三多少都參與到了。他蠻早就知道自己志不在化工,大學畢業前自學電腦,慢慢在bbs版上認識一群同樣關心社會的網友,因緣巧合下,1995年被推介到民進黨中央黨部的資訊室工作。一兩年後轉入業界,民進黨時期的同事各自到其他社會團體任職,彼此仍然保持聯絡,所以他在工作之餘,持續擔任各NGO例如台灣婦女全國團體聯合會、婦女新知的資訊志工。

最初龍三來幫忙修電腦和救資料,才會接觸到陳文成基金會。2009年底,前任執行長胡慧玲打算退休,詢問龍三是否有意到職,這正好符合他「在產業上班幾年後再回社會組織貢獻所學」的生涯想像;他到職後,從頭學組織經營與企劃籌備的各方細節。如今,綠島人權營隊和人權辦桌可以說是陳文成基金會的招牌盛事,每年固定舉辦。這些活動是怎麼來的呢?

綠島營隊和人權辦桌

龍三話說從頭。2007年國際人權日那天,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在景美人權園區辦活動,邀請當時總統陳水扁致詞,遇上為爭取保留樂生療養院的年輕人前來抗議,作為政治受難者的前輩當場與樂生青年爆發衝突。之後陳文成基金會的志工們覺得兩方有誤會,希望不同世代之間有更多理解,才在隔年開辦營隊,帶大家到綠島等地的白色恐怖遺址親眼見證。

人權辦桌則是始於2015年。某年人權博物館籌備處辦活動,當時的總統馬英九被丟鞋子抗議。為避免再有人鬧場,立場較鮮明的政治受難者,不再被官方邀請去國際人權日的活動。於是,陳文成基金會決定策劃一個以受難者為主的活動。其中有位前輩出獄後在街頭生活,受無家者們關照不少;討論後,大家覺得可以讓這兩群同樣被排除的人──被政治體制排除、被經濟階級排除──同桌好好吃飯,請總舖師來料理。龍三說他小時候在板橋北天宮附近長大,爸媽在廟前做生意,玄天上帝生日那天,整條街家家戶戶都會設宴邀客。龍三口中這種熱鬧的童年意象,與陳文成基金會所追求的「人生而自由且平等」本質相同。

large_20230315_120703_1.jpg

龍三認為死刑授權國家剝奪人命,更有可能助長威權存續。圖/廢死聯盟

威權與死刑

龍三提及,台灣還有其他白色恐怖相關組織,但他們的任務聚焦在受難者的權益爭取。陳文成基金會最特殊的在於,有前輩願意站出來對大眾說故事。例如某位前輩一起吃飯時說他不吃豬血、鴨血這類加工品,原來是他過去被刑求到吐血,施暴的軍警會強迫他把血塊再吞回去。重述這些細節不是刻意要讓大家感到害怕,是想要說明:威權的壓迫真真實實就在眼前,而且威權是如何能細密掌控一個人的身體感覺與整個人生。

死刑也是一種以國家權力操縱人民生死的制度,龍三很熟悉威權政府的過去作為,他怎麼看待死刑?沒有特定宗教信仰的他舉「生死簿」來比喻,「如果一個人像演員或棋子,做什麼事情都是命運註定的,那要去怪命運而不是去怪那個人。」按此脈絡,我們辨析殺人案件的社會成因,某個程度上其實是在理解那些被命運綑綁住的人們。

他怎麼跟旁人聊這個話題?有些人會說,應該要等替代死刑的配套方案都建置好了,再來提倡廢死。龍三反駁:「社會的改變沒有水到渠成這種事,沒有推動就不會到達那個階段和目標。何況,沒有死刑不代表犯錯的人就不用受罰。」此外,龍三認為反對死刑背後還有更高的基本原則:生命不可因任何理由被任意剝奪。而且,犯錯的人再被用錯的制度對待,他犯錯的理由就容易被忽略。錯上加錯只會遠離真實。

如果同意死刑,等於讓國家更有機會任意剝奪人的性命,還可能助長威權存續。白色恐怖歷史就是血跡斑斑的例證。龍三說,政治受難者死後有的遺體殘破、有的根本找不回來、有的根本不知道怎麼死的。受難者遺族則是家破人亡,被視為洪水猛獸,或者必須逃到國外才敢確定自己能活下去。反思死刑,是要提醒我們說這個國家制度可能帶來失控的後果。

20230315_112855.jpg

318反服貿運動佔領立法院期間,龍三在議場內直播所使用的「設備」見證了歷史,也被妥善地保管起來。圖/廢死聯盟

主流以外的真實

人權工作就某個意義來說,就是在揭露真實。三一八運動佔領立法院,龍三是首批進場的,他很快利用手邊資源架起直播平台。後來才被網友發現,原來他是用一雙室內拖鞋架著平板,如此克難的設備。他回憶起這段經驗:主流媒體報導那些有偏誤的新聞,也許只是整個事件的千分之一,當時他就想把實況原原本本的轉傳出去。如同他和陳文成基金會一直在做的事──把其他沒被看見的真相、把威權的歷史端到人們面前,讓大家知道抵抗的意志和行動不是一天造成的。


【了解更多】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關於陳文成博士及紀念廣場】

部份文字摘自陳文成紀念廣場紀念碑文

陳文成博士(1950-1981),1972年本校數學系畢業,1978年取得密西根大學統計學博士學位,隨即擔任卡內基美隆大學統計系助理教授,學術表現相當優異。陳文成博士在美國求學與任教期間,關心臺灣,積極參與同鄉會和人權會,支持臺灣民主運動,因此成為情治單位的監控對象。1981年陳文成博士攜妻、子返臺探親後仍遭監控,7 月 2 日為警備總部人員帶走約談後,7 月 3 日被發現陳屍臺大研究圖書館草地上。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020年調查報告指出:「陳文成死於他殺的可能性高」;本廣場即為陳文成博士罹難的紀念場域。

2011年起台大學生會首度發起於陳文成墜樓現址(台大圖資系館旁空地)舉行追思晚會,宣示將於台大校務會議提案爭取設立陳文成博士紀念碑。此後每年的7月2日,台大研究生協會及台大學生會,都會和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共同在陳屍現場舉辦追思晚會。2012年,由陳文成的同學、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和人本教育基金會等單位發起「台灣大學研究生圖書館草坪設立陳文成事件紀念碑」連署活動,同年6月,台大學生會在台大校務會議提案設立紀念碑,台大校方以「學生會怕鬼」、「政治敏感」、「待新校長上任」等理由予以反對、拖延,遲至2015年提案終於獲台大校務會議正式通過,並將陳屍地點命名為「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校方承諾負擔一半的工程經費。2019年由陳文成基金會與台大學生會出面向外界募款,籌措不足之經費,2020年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與台灣大學完成簽約、動土。2021年時值陳文成70歲冥誕、陳文成事件40周年,「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終於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