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客初體驗

文/劉子綾(廢死聯盟實習生)

在過往的人生中,我對監所的了解,僅來自瑣碎的戲劇場景及片段的新聞畫面,關於實際上看守所的樣貌、接見程序、會客菜的寄送規定、被告或受刑人在看守所中的生活,我一無所知。這次實習的機會,讓我第一次對看守所及接見程序有更實際、具體的認識。

前往台北看守所的途中,計程車司機試圖透過對話了解我們的身分和此行的目的,我不禁想到當事人家屬去接見當事人時,是否也承受著外人的特殊的眼光?而他們又會以何種心情,去面對這些好奇、探究的目光?

1-1_0.jpg
台北看守所會客等候區。圖/劉子綾拍攝

甫入台北看守所的會客區,映入眼簾的是接見等待區一排排的座位,以及座位上等著與收容人見面的親朋好友們。前來會客者以女性居多,有的人抱著小孩等待接見,希望能讓收容人看看自己的孩子;有的人手中提著大包小包用心準備的物資和會客菜,要寄入看守所中給當事人。

接見等候區展示當日及昨日收容人的伙食,每位收容人每月伙食費僅為2000元,平均每餐餐費少於25元,可想而知內部伙食不會太好,因此,大部分收容人都非常期待能收到親朋好友寄的會客菜。然而,寄會客菜的規定複雜且零碎,如:食物需去除湯汁後方可送入、一次不得超過兩公斤等。因此,多數人會選擇到看守所外,專門販售會客菜的攤販購買,避免違反規定;若是因距離、時間因素,家人朋友不方便親自到看守所,這些會客菜店家也有提供服務,幫忙將會客菜寄給當事人。

看守所會客等候區牆面公告所內技能訓練的相關課程,如:園藝技能課程;所內也有販售收容人平時工作成果,如:手工餅乾、鳳梨酥禮盒、藍染方巾、藍染服飾等。希望藉由學習這些技能,在其未來復歸社會時,有一技之長能更適應社會生活,也讓收容人在所內期間,能靠自己的努力賺取一些微薄的收入。

看守所中的合作社有販賣零食餅乾、水果以及生活用品,每項商品都有各自編號,家屬將欲購買的商品編號、數量填入訂購單內向櫃台購買,一次購買商品金額不得超過2000元;在接見室中的收容人桌面,也有放上合作社販售的商品及品項編號的表格,方便接見對話時雙方能快速理解彼此需求。

2.jpg
等候區的冰櫃展示近兩日的三餐內容。圖/劉子綾拍攝

接見當事人有兩種方式,一般是如同大眾印象中,雙方隔著一面冰冷的玻璃凝視彼此,僅能透過電話線盡力地將自己心中所想,透過聲音搭配手勢傳達給對方。接見時人數有一次三位的上限規定,接見時間則統一為15分鐘。平時課間10分鐘休息好像足夠做很多事,但在接見時,限時15分鐘的對話卻格外顯得十分短暫,常常話說到一半時,話筒中就傳來時間剩三分鐘的語音提醒,僅能倉促的詢問近況、告別,遺憾地結束這次的接見,並期待著下次未知日期的會面。另一種則為視訊接見,若被接見者做了違規行為而現居違規房中,就僅能透過視訊電視模糊的影像畫面和聲音進行對話,家屬們千里迢迢來到看守所探望家人,但雙方的距離卻並未因此縮短,仍因電視屏幕而遙遙相隔。

憲法保障人人都應享有的自由權,在監所中皆被剝奪,處處充滿限制。所內規範也讓原本親密的家人朋友,逐漸對彼此產生陌生及距離感,感情可能在遍布隔閡的一來一往中逐漸消磨。原以為接見完成後,家屬的心情會相較於來程時輕鬆,但在實際觀覽監所內的接見過程後,我想家屬們可能會因接見時看到對方的身心理狀況,或從對話中得知對方最近生活而因此更擔心對方狀況,加上時間限制所帶來的遺憾,而踏著更沉重的步伐離開看守所。


文/林姵蓁(廢死聯盟實習生)

監所不論是在我過去或是現在的生活中,都是遙不可及且不會輕易踏足的地方,對其內部的了解,也僅止於網路上、新聞中的資料,其餘的便一無所知。

捷運站到監所的計程車上,當司機聽到我們的目的地後,從司機詢問的內容就可以發現,社會對前往監所的人們仍有特定的想像,律師、社工、教會人員,是否還有沒問出口的受刑人家屬?監所的門口外是賣會客菜的小攤車,由於受刑人每月的伙食費只有2000元,相當於每餐只有20幾元,就算能吃飽,食物的衛生與品質也可想而知的不會太好,因此來探望的人幾乎人手一包會客菜,確認符合規定後才能送進去給受刑人,除了滿足口腹之欲,更可以讓他們分享給其他受刑人,增進人際關係。

3.jpg
親友會在外購買會客菜送進去給收容人加菜。圖/劉子綾拍攝

為了提供來探望的民眾各項輔導與協助,等待區的展示架上有各式資料,印滿密密麻麻的字,在我們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文宣品,但對年長者和不識字的民眾而言,根本無法了解其中的內容,而這些人卻正是最需要被幫助的群體。

參訪當天很幸運的並沒有太多來探望的民眾,但仍可發現還是以女性居多,完成申請流程後,很快便輪到我們進到接見室,在人多的日子裡,等待的時間可能是我們的數倍。接見室內是一整排的小隔間,用玻璃與欄杆將受刑人與外界隔絕,需透過電話才能聽到彼此的聲音,身後還有監所人員不時地查看,短短的15分鐘裡,要聊健康狀況、生活起居還有各種日常問題,若非在當下的場景,其實很難想像坐在對面的是曾犯下重大刑案的受刑人,參訪時見的幾位受刑人中,有人寡言有人健談,過去停留在新聞畫面與想像中的受刑人,如今也有了立體的形象。儘管電話裡的提示音會告知雙方剩下的時間,對於話筒內聲音停止的剎那還是會感到很突然,留下的是沒說完的話題與嘎然而止的關心,只能用手勢和表情與對方道別。

監所內的環境其實不如外界想像的好,狹小的房間只有電風扇在運轉,到了夏天更是潮濕悶熱,因此很多受刑人會有皮膚或痛風的問題,每周也只有二至三次的時間可以出來曬太陽,缺乏陽光導致骨骼與牙齒較常人脆弱,而監所內的醫療資源不完善,要到醫院治療需要通過一連串的申請流程,至少要近一個月才能得到完備的治療。

這些都是外界看不見的事實,卻也真實的發生在監所的圍欄高牆內。


看守所與監獄的差別

看守所和監獄皆屬於犯罪矯正機關,看守所羈押偵破或審判中的刑事被告,監獄則是執行經刑事判決確定的受刑人。定讞的死刑犯目前皆關押在看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