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該死」的人

文/謝孟穎

 

(註:本文為《求其生而不可得?台灣殺人案件背後被遺棄的世界》作者序文,感謝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授權轉載。)

到底該如何善良潔白、毫無瑕疵,才有「資格」活在這世界上?這是我做媒體業八年來(記者的話是六年)始終深感困惑的事,而這次接下法扶的採訪撰稿工作、以「求其生而不可得?」這本書來梳理多件台灣殺人案件背後的故事,可以說是這八年來接觸各種事件產生的思索沉澱。

台灣人真心主張「殺人償命」嗎?

台灣人常常說「殺人償命」,但以一個記者多年來看到的各種讀者回應,民眾好像常常不是堅定如一的。

我第一次巨大的衝擊,或許是二○一八年三月份,第一次在「廢死星期四」講座認識武張孝慈案──二○一四年六月五日凌晨三至四時,一個二十一歲的年輕人因為誤信朋友開的求職陷阱、被放高利貸奴役、連女友和家人的安危也被威脅,他終於忍無可忍,一時衝動用USB線勒死兩個雇主、棄屍又放火滅跡。

在寫報導之前,我查遍案發當時的主流媒體報導、也順便看看民眾怎麼評論這事的。武張孝慈一次殺害了兩個人、客觀來說手段也確實殘忍,民眾喊說他該被判死刑,這並不令人意外,我認為應該要平衡報導、讓人理解武張孝慈的犯案脈絡──意外的是,當我整理好講座內容、書寫武張孝慈犯案脈絡的報導出刊以後,民眾風向驟變。

「殺得好」、「為民除害」、「應該無罪釋放」,當讀者看完報導、發現這兩位雇主不討喜的部份時,居然就沒有「殺人償命」這原則了,甚至還有人主張殺人無罪──哪怕真正的當事人、武張孝慈從來沒否認自己犯下殺人的罪,案發後近十年都活在奪走兩條人命的懊悔中、也拚命想補償被害人家屬。

我們都心疼武張孝慈犯案前的遭遇、也希望從中去思考如何避免下一起悲劇發生,而民眾嚷嚷「殺得好」這種回應,顯然不是我們的本意。

在此之後,也經歷過許多次風向驟變的狀況,例如二○一三年漁船「特宏興三六八號」八名外籍漁工聯手殺害船長與輪機長事件、讀者看完更細節的報導以後會說被害人「被殺活該」,例如各種家暴殺夫案件、讀者不看報導就可以說「被殺活該」。

又例如永遠不絕於人類歷史的單親媽媽殺子案件、不堪多年長照壓力殺害家人的悲歌,讀者同情被告的說詞,居然是「應該無罪釋放」。

如果殺人案件被害人是一個社會上認定的「壞人」、或加害人是社會上公認「可憐」的人,就表示被害人被殺死也沒關係嗎?不是這樣的吧?於是,我常常覺得不舒服。

因為我一直相信,這世界上沒有任何「該死」的人。無論任何一方。

期待所有人都能好好活下去

回來談替法扶採訪撰稿的這本書。書名為「求其生而不可得」、加個問號,原先典故出自於歐陽脩〈瀧岡阡表〉談起父親司法判案的態度,歐陽脩說他父親一定會窮盡一切去尋找各種「不判死刑」的理由,如果真的找不到才會判死刑,故曰「求其生而不可得」──這是一份希望盡可能不要判被告死刑的心意,但在台灣則是常見判死刑的用詞,說你這種人實在沒資格活下去。

當初挑選書名過程真的相當漫長、光是要想什麼名字就已經讓大家非常疲憊,但在自暴自棄之時拋出的「求其生而不可得?」這個書名,讓參與編輯會議的律師們深深感嘆,多數投票同意,哪怕這是一個對大眾來說難懂的書名。

我們終究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好好活下去的。以我這八年來的經歷,我慢慢地會把這句話解讀為:為什麼,很多人都想活著,卻無法活下去?

誰都希望被害人可以活下去、他們本來不應該死的,那,我們該如何避免下一次的遺憾發生?真正去了解刑事重罪案件被告的背後故事,幾乎每個人犯案當下都是處於弱勢處境或是疾病、情緒爆發、陷入絕望與混亂,甚至可能這些殺人案件加害人當下抱著「我被判死刑也沒關係」的心態去犯案、因為衝動而「爆炸」,該如何去避免下一次的「爆炸」發生?這些都是「求其生而不可得?」這本書想傳達的事情。

這本書的前半部份可能讓你讀起來覺得很沉重,連編輯團隊都會說這些文字讀起來很有「爆裂感」,因為書寫殺人案件時,我無意迴避各種殘酷的犯案手法──雖然看起來相當殘酷,如實呈現判決書裡頭提到的犯案手法、被害人遺體狀態,這樣的書寫方式是希望讓各位正視,失去生命到底是多沉重的事。

對於犯下如此重罪的人們,本書也透過判決書、採訪律師、周邊人士、面談或通信採訪當事人等,意圖多面向去還原,一個人究竟為何會走偏、走到所有人都不想涉足的人生境遇?

而細看這些故事,確實每一個案件背後都是當事人絕望、自覺沒有任何人愛自己、不安全感、孤立、貧窮、努力卻得不到回報、與社會絕緣、最終「爆炸」的悲劇,也因此,本書副標為「台灣殺人案件背後被遺棄的世界」。 

本書撰寫的真實台灣殺人案件故事,包括期望透過殺人被判死刑、求得一死的絕望青年,包括初入社會誤觸高利貸陷阱、絕望殺害債主兼雇主的年輕人,包括年輕時曾經努力工作、最後卻成為縱火偏激老人的街友,包括一個人苦撐七年、最後終於失控的單親媽媽,也包括一輩子得不到家人認同、也不曾有機會好好與家人溝通的,沒能長大的小孩。

這些都是我在接下法扶採訪撰稿工作以前就知道的案件、也是我想要進一步去寫的案件,但書寫過程裡最大的遺憾或許是,其中有三位殺人案件當事人已經不在世界上,被槍決、在獄中自殺、年老病痛在獄中死去。

儘管沒有機會採訪到這三位當事人,還是希望透過其律師與獄友從旁補足他們的真實面貌、留下紀錄,畢竟這一切都不會隨著他們的逝去而「翻頁」,我們依然要面對所有人「求其生」的課題。

這是一本寫下很多「死亡」的書,但我相信各位讀完以後會理解,這本書的真意,是希望「生存」。

20231120_151918.jpg


《求其生而不可得?台灣殺人案件背後被遺棄的世界》

作者:謝孟穎

出版: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

【相關活動】2023年逍遙法外跨界講座

時間:2023年12月7日晚上7點

地點:左轉有書(北市鎮江街3-1號/善導寺捷運站2號出口/喜來登大飯店後方)

主持人:林欣怡(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講者:謝孟穎(記者、《求其生而不可得?》作者)

講者:林俊宏(律師、辦理諸多死刑重大案件、《求其生而不可得?》受訪者)

報名連結→ 講座一百: 看見台灣殺人案件背後被遺棄的世界《求其生而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