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倉槍決/民粹糖衣包裹著獨斷決策(顧爾德)

清倉槍決/民粹糖衣包裹著獨斷決策
新新聞 2010/05/06 【文/顧爾德】

四月三十日晚間,法務部以「依法 行政」之名槍決了四名死刑犯。這場「清倉槍決」,法務部迅雷不及掩耳,南北同步執行。這個事件絕非祇是法務部在依法執行業務,而是馬英九總統的決策,其重 要意義不在於死刑哲學或法學上的爭辯,而在於決策模式,以及背後釋放的政治訊息。

此次死刑執行的決策模式大致如此:馬英九先在王清峰引發死罪風波後表示,廢除死刑與延緩執行死刑是 不同議題,應分開處理。接著法務部在台灣各地旋風式地辦了四場座談會,座談會上反對廢死的聲音大於贊成者。馬英九為死刑執行提供了法理基礎,座談會則提供了民意基礎。有了法理與民意,法務部就斷然著手執行死刑。

過去馬政府被形容為想討好所有人,結果反得罪所有選民。而從《產創條例》、ECFA辯論,到死刑執行,馬英九變得果斷,祇要能掌握多數民意支持,就會斷然推動他所要的政策。這種決策方式相信有助於改變馬政府「無能」形象與低迷聲望;祇是真的有助於讓社會對爭議達成共識嗎?

雙英辯論的確有助於民眾對朝野政治領袖對ECFA的主張,座談會也可以表達部分民意。不過,民意調查認為馬英 九「贏得」 雙英辯論,是把雙英會當成「辯論比賽」看,是技術性的優劣評斷,不代表馬蔡兩人都回答了民眾對是否簽署ECFA的疑慮。辯論之後,媒體上已經很多評論分析 雙英各有哪些缺漏。民眾關切的不是辯論比賽誰贏誰輸,而是這些政策缺漏有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這才是影響人民權益的根本問題。

法務部趕場舉辦四場座談,一看就是為充數了事。成熟的民主社會,爭議性議題應該是民間與政府透過長期溝通討論,化解爭 議,形成共識,是要靠慎思明辨的公民討論,而不是像法務部這種為政策背書式的座談。

馬英九在三月間針對死刑爭議說:聯合國有關全球暫停執行死刑的決議是「值得重視的趨勢,台灣不能漠視」。他還說,死刑存 廢議題相關的教育、辯論與宣導嚴重不足,法務部要多加探討,他說:「這些議題不是短時間之內就會有答案,但如果都不開始討論,可能就 永遠陷於情緒性的爭 論。」他舉擔任法務部長時做過的一次民調,七成二民眾、七成八社會菁英以及八成八司法人員反對廢除。他藉此說明,要化解民間反對的阻 力,需要花很大力量做 「教育、辯論與宣導」。

假如馬英九真誠認為聯合國暫停執行死刑的決議,是台灣 不能漠視的趨勢,就不該同意這次清倉式的死刑執行。假如他真認為要透過「教育、辯論與宣導」讓民間在死刑存廢問題上達成共識,就不可 能同意法務部急就章的 四場背書式座談會。馬英九在當法務部長時就知道民意對死刑的態度,卻一直未對死刑議題進行「教育、辯論與宣導」。就像馬英 九質疑蔡英文「民進黨執政時為什 麼不推動FTA?」民眾也很有理由質疑十多年來馬何沒有推動這些工作?即使國民黨在野時,也有資源可以推動教育、辯論,也有能力在國會推動無期徒刑、假釋 條件修法配套,縱然做不到廢死,也可以讓法官在判刑時有更周全的法律依據,而讓社會大眾更有安全感。

假如馬英九的果斷是建構在這些浮面的民意基礎上,這種決策就是以民粹包裝的獨斷。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2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