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媽媽的無期徒刑-訪蒙古監所服務協會執行長瑪格麗特

海洋媽媽的無期徒刑-訪蒙古監所服務協會執行長瑪格麗特

文/吳佳臻(廢死聯盟副執行長)


蒙古監所服務協會執行長-瑪格麗特

聯繫監所服務協會

瑪格莉特,是個滿頭白髮、個子嬌小、輕聲細語的老太太。在與她聯繫安排拜訪的過程中,我一直納悶蒙古這位從事監所改革與服務的執行長,為什麼異於其他蒙古人,取了個英文名字(還是個這麼古典的名字)。終於,在一次電話聯繫當中,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她是一位紐西蘭老太太。廢死聯盟於九月底赴蒙古進行為期十天的死刑實地訪調計畫,我們一行四人的「蒙古訪調團」才有機會初訪這個東亞第一個廢除死刑的國家,也因此有機會認識瑪格莉特和她所服務的「蒙古監所服務協會」(Prison Fellowship Mongolia)。

蒙古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Tsakhiagiin Elbegdorj)於2010年宣佈廢除死刑,兩年後蒙古國會便通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任擇議定書的簽署,因此,身為聯合國一員的蒙古已經被國際社會肯認是正式廢除死刑的國家,而目前蒙古國會正進行相關刑法修正的工作。宣佈廢死的同時,總統便行使他的權力,將所有死刑犯特赦為三十年徒刑。為了瞭解蒙古監所的實際狀況,尤其是在廢除死刑之後,長刑期的受刑人處境、獄政管理等各方面是否會有顯著的影響,廢死聯盟蒙古訪調團希望能夠實地參訪蒙古的監所,但最終還是被官方拒絕。同時安排訪問長期從事監所服務工作的「蒙古監所服務協會」,卻也是一波三折。

為了「喬」雙方都可以的拜訪時間,我們費了好大一番功夫,因為瑪格莉特經常要進監所工作,地大物博的蒙古可不像台灣,即使監獄經常位於交通不甚便利的地方,但怎麼樣偏遠也能在一天內到達,瑪格莉特和她的同事進去監所服務,有時候一去就是好幾天甚至一整個星期,因此不見得都能在烏蘭巴托的辦公室約到她,不然就是隔天又要出發到數百公里遠的另一個監所。雖然拜訪時間很難敲定,令人幾乎想放棄,但是瑪格莉特仍然積極地想擠出時間來與我們見面。九月底,一個烏蘭巴托氣溫已經降到攝氏十度左右的傍晚,我們依約來到「監所服務協會」的辦公室,位於蒙古矯正公署辦公大樓裡頭,一個十坪不到的狹小空間,會議桌上擺滿受刑人手做、用來義賣的工藝品。一個民間團體棲身在公署裡頭,實在有點奇怪,後來我們才瞭解,這是因為他們長期與蒙古獄政矯治單位合作,而蒙古政府也相當支持他們在監所內推動的各項服務與計畫,因此就在公署大樓裡撥出一間小房間,作為他們的辦公室。


蒙古監所服務協會隱身於這棟矯正機構公署大樓。

宛如「慢死」的長刑期

大概是為了尊重地主,瑪格莉特先邀請主管監所業務的「法院執行處(Court Decision Enforcement Agency)」官員兼社區心理諮商主任的甘庫雅格少校(Major Gankhuyag)來跟我們介紹蒙古監所的狀況。甘庫雅格少校到職未久,又帶著官方身份,因此,能夠提供給我們的資訊大致就是一套「官方說法」的簡介。蒙古在廢死之前,有幾項罪名可被判死刑,包括:殺害重要人物(例如政治人物、執法人員等)是唯一死刑、涉及重大政治與經濟案件、謀殺、強暴、對社群造成威脅(恐怖行動等)、宗教仇恨犯罪等;只有18到60歲之間的男性才會被判死刑,原則上女性和未成年者不會被判死刑。目前蒙古約有六千六百多名受刑人,分佈在全國25處監所,其中有320名女性以及40名未成年人。蒙古的監獄分成重型戒備、高度戒備、中度戒備、低度戒備等幾種層級,目前服三十年徒刑的受刑人皆收容在重型戒備監獄(目前有34名),女性和攜子入監者則在中度戒備監獄。常見的罪名包括偷竊(包括偷竊牲畜)、家暴(多為短刑期),90%以上與酗酒後犯罪有關。至於監所的處境,平均6至8名受刑人處於一間囚室,有床和床墊,冬天氣溫可達零下40度的蒙古,據說監獄都有暖氣設備。重型戒備監獄的受刑人不能工作,所有經費皆由政府負擔。至於廢死之後,改判三十年徒刑的受刑人處遇是否有所不同,或者蒙古政府是否遭遇到獄政管理上的困難?甘庫雅格少校坦承,由於2010年之後才停止判死刑,因此他們對於管理長徒刑受刑人尚未有足夠經驗,不過,「被判三十年徒刑的受刑人,很難在蒙古的監獄存活下來」,也就是說,幾乎不可能活著出獄。

瑪格莉特補充「長刑期對受刑人而言,等於是慢死。因此曾經有受刑人陳情,要求儘快帶行刑者來把他槍決。」除了一所位於烏蘭巴托近郊的女子監獄之外,其他監獄多位於距離都市較遠的地方,即使家屬想要探視,交通時間和經費都是問題,相當不容易。監所雖然有暖氣設備,但嚴寒的蒙古冬天,仍然讓受刑人很難熬,因此,即將進入冬天的時節,監所服務協會就必須開始一一探訪監所,並致贈受刑人禦寒衣物,瑪格莉特從桌子底下拉出一箱滿滿的厚毛襪,部份襪子還點綴著聖誕節的色彩,說,「這就是我們從世界各地教會勸募來,明天要送去重型監獄的冬襪」。

聽完了官方簡介,我們其實更想知道瑪格莉特是如何投入這麼多年的監所服務工作。「你們真的想聽這個又臭又長的故事?」她說話時眼角總含著笑意,向我們娓娓道來這趟無法回頭的「無期徒刑」。


一眼望盡的監所服務協會辦公室,桌上堆滿受刑人的手工藝品。
右坐者為受訪的法院執行處甘庫雅各少校。

「無期徒刑」之路

瑪格莉特來自紐西蘭南島南端一個人口只有五百多人的小鎮溫德姆(Wyndham),她生長於一個基督教家庭,十四歲的她讀到一位傳教士到中國服務的故事,深受感動與啟發,立志自己未來也要像那位傳教士一樣到海外服務。她讀了十年護理、十年聖經研究、修習英國文學,先被派駐到馬來西亞的沙巴(婆羅洲)服務,1991年間,她與友人第一次來到蒙古,隔年,她再次回到蒙古一面教英文、一面傳教,自此,開始了她一輩子離不開的「無期徒刑」。

在蒙古教了三年英文,一名學生希望瑪格莉特幫忙安排交通,好讓她們一家人前去監所探視受刑的哥哥,瑪格莉特除了幫忙安排交通,也跟著前往監所探視。她親眼目睹監所內嚴酷的生活條件和受刑人的待遇之後,無法別過頭去假裝沒看見,她當時心想「應該有人來幫這些受刑人做些什麼」,「我當時萬萬沒想到,那個人竟然就是我自己」。自從下定決心做點什麼,她就不斷地去「盧」(拜訪)獄政主管機關要求改善監所的硬體設施、受刑人的待遇,主管機關即使覺得她很煩人,大概也被她的毅力所感動。瑪格莉特,擁有一種迷人的特質,一種我認為從事社會運動或服務群眾需要的特質—溫柔但堅定。

蒙古共有25處監獄,20個看守所,司法仍不是很公正、公開,有錢沒錢、是否能夠影響法官,確實可以影響判決,偷一頭牛可能判處20年重刑。瑪格莉特說,我能做的就是盡量去拜訪這些受刑人、瞭解他們的需求、協助改善監所的人權狀況,讓他們的牢獄生活不至於那麼難熬。因此,蒙古獄政當局也很樂意與監所服務協會合作,在監所內執行各種計畫。受刑人一入獄,與家人幾乎不可能接觸,家庭因此也會被社區排斥、孩子因此受苦,等於是一人受刑、全家坐監。


蒙古目前有25所監獄,八千多位受刑人。監所狀況不佳,長刑期對受刑人而言,等於是慢死。

「監所服務協會」是Charles Colson於1976年在美國發起的組織,Colson因涉入水門案身陷牢獄,因此體會到基督教信仰對於受刑人的幫助,以及希望能貢獻力量改善監所受刑人人權和處境,並將服務對象拓及到受刑人家屬。該協會動員基督教社群參與監所第一線服務、提供受刑人家屬支持(尤其是兒童)、透過教會信眾提供資源從事監所改革和受刑人關懷行動。目前「監所服務協會」已經發展成一個國際性組織,全球125個國家都有分會。

1998年國際監所服務協會(Prison Fellowship International)成員來到蒙古拜訪獄政主管機關「法院執行處」,同年年底,國際監所服務協會獲得主管機關同意在蒙古成立分會,雖然蒙古分會1998年才成立,但是瑪格莉特早在那之前就從事受刑人服務的工作,因此,她便順理成章地成為蒙古監所服務協會執行長,直到今天。「我曾經兩度請辭執行長,但因為找不到人接手,只好繼續留下」,瑪格莉特露出右手腕戴著的黑色橡膠手環幽默地說,「就像這手環寫的『Serving Life』,我在為生命服務,同時也在服無期徒刑」。嘴巴上開玩笑地說想辭掉這工作,事實上,瑪格莉特戀棧的不是職位,而是放不下對於受刑人、受刑人家屬和孩子、對於改變社會的關懷與承諾。

連瑪格莉特在內,蒙古監所服務協會只有四位全職工作人員,他們每週進去一次重型戒備監獄進行服務,一整天都待在裡面,長刑期的受刑人則輪流出來與他們會談,其他戒備強度不一的監獄則不會這麼規律地拜訪。瑪格莉特說,只要是對受刑人有幫助,他們會盡量根據受刑人的需求提供協助,而這些資源和經費,通常都是由海外的教會和教友所貢獻。她舉例說,1997年間,有位芬蘭婦女得知瑪格莉特的工作,希望能夠提供協助。當時有七名死刑犯,於是瑪格莉特告訴她,請給我七個電視機和七頂帽子,因為整天不能離開牢房的死刑犯,生活真的非常無聊,而寒冷的冬天,往往也讓他們很煎熬。透過一番努力,後來真的在每間死刑犯舍房前架設電視,受刑人每天晚上有三小時可以隔著欄杆看黑白電視節目,看電視時還要上手銬,雖然大部分內容是愚蠢的電視廣告,但是對受刑人而言,聊勝於無,這也是協助他們的方式之一。


監所改革與廢除死刑的路途迢迢,需要堅毅的意志和溫柔的腳步。

溫柔且堅定的「海洋媽媽」

2000年,蒙古政府表揚來自全國各地具代表性的母親,瑪格莉特接獲通知,要她穿著正式服裝到場,她事前並不知道是什麼事情,但還是依約前往。到了現場,才得知是表揚活動。政府官員在頒獎之前介紹她是一位「跨海而來,心胸如海洋般廣闊,很特別的母親」,而她的確被八千多名受刑人視為母親一般,因此獲頒「海洋媽媽」的獎章。瑪格莉特笑著回憶,她以前常和同事到一個名為「海洋媽媽」的生鮮市場買菜,因此,頒發這個獎項時,當時蒙文還不夠好的她以為獲得了「市場媽媽」的獎章,她心想「多麼奇特的獎章啊」。政府頒發了一只水晶杯作為獎盃,瑪格莉特拿那杯子裝飲料招待朋友時驕傲地說「我用政府頒發的水晶杯招待你喔」,朋友質疑「這根本不是什麼水晶杯,只是一般的玻璃杯」,瑪格莉特調皮地敲敲杯緣說,「對我而言,它就是水晶杯」。除此之外,今年(2014)五月間她又獲得蒙古國家人權委員會頒發人權榮譽獎章,對從事監所服務超過二十年的瑪格莉特而言,獲獎並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能夠協助受刑人才是她關心的事情。

瑪格莉特的先生七年前罹患癌症過世,他們有五個孩子、十幾個孫子,今年已經八十一歲,瑪格莉特仍充滿活力地持續蒙古監所服務工作,但是她每年會回紐西蘭一趟,看看家人和孫子,同時讓自己放鬆、與紐西蘭教會的朋友分享她的蒙古工作。她說,他希望紐西蘭家鄉的人理解,他們生活的地方跟蒙古比起來簡直是天堂。瑪格莉特是個非常低調的人,她並不主動提及獲獎的事情,或是她曾在2010年出版了一本詩集《禁錮的思緒(Captive Thoughts)》,收錄她自己多年來從事監所服務工作的感觸,以及受刑人的心聲,這些思緒都化成書中的詩句和素描畫作,讓世人細細欣賞。瑪格莉特在書的前言提出溫柔的警告,千萬別想一屁股坐下來從頭開始讀完這本書,因為書中充滿太多會讓你感到絕望、痛苦的文字,你最好讀一些、休息一下,免得自己承受不了,同時,也請為這些身心受到禁錮的人們禱告。

我猜想也許是她虔誠的基督信仰,教她保持謙遜且隨時關心他人,或者是因為她看到人世間的苦,以及監所內那些遭到社會遺棄的受刑人,如何無奈且卑微地苟活,讓她對生命有更深層的反省,也或者兩者都有。雖然身負傳教的使命,但瑪格莉特並不會時時刻刻把上帝、耶穌掛在嘴上,她說「我不是來說教的,我是來關心他們、與他們分享上帝的愛」,她為受刑人禱告、為他們的家人孩子禱告,她也採取行動,讓受刑人在監所裡面的生活條件能夠改善,希望他們不要死在監獄當中。

臨行前,瑪格莉特不經意撇見我穿著便鞋露出的腳背,說「你穿這樣會冷的,我們辦公室有很多毛襪,你應該拿一雙去穿!」這時,我才又想起那些顏色鮮艷、蓬鬆鬆,明天將會送到受刑人手上的大毛襪,忍不住在離開前給這位充滿溫暖和勇氣的海洋媽媽一個大擁抱!


拿起受刑人手做的紙製聖誕吊飾,瑪格莉特(中立者)童心未泯地教我們要如何掛在手指上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