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陽光照進黑暗角落

苗博雅(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法務主任)

大寮監獄人質挾持事件,最終以六人殞命收場,輿論訕笑、悲痛、冷眼、憤怒、驚慌皆有之。但縱然意見分歧,「不要再發生類似事件」應該是社會的共識。預防勝於治療,而預防的第一步就是徹底檢查,才能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監所問題盤根錯節

近年來,監所內暴力事件、自殺事件頻傳,甚至所方高層貪瀆事件不斷,早已是壓力鍋瀕臨炸裂邊緣。細看此次大寮收容人所提訴求,皆觸及監所醫療資源缺乏、技能訓練失敗、假三振法案立法不當、生活條件惡劣、黑箱處分等政府「不願面對的真相」。監察院101司調0046號調查報告(http://www.cy.gov.tw/sp.asp?xdurl=./CyBsBox/CyBsR1.asp&ctNode=910)早已指出台灣監所嚴重超收、醫療資源不足、保外就醫機制不明、醫療待遇不平等等問題,指出法務部、衛生署之違失,皆與收容人抗議訴求隱隱相符。若政府及早面對、處理問題,或許大寮事件就不會發生。

監所醫療資源不足、生活環境不佳的近因,來自於嚴重的超收問題。2012年的監察院調查數據顯示,國內各矯正機關核定收容人數為 54593 人,實際收容人數卻高達 65804 人,超收11211 人,比例高達 20.5%。「法務部指定各監獄收容受刑人標準表」明定每一收容人應至少分配 0.7 坪面積,但現今每人平均僅能分配約0.4坪,生活面積不到半張雙人床。超收問題不只降低收容人生活品質,更嚴重的是造成監所管理人力吃緊,工作人員負擔過大,無法實施良好的管理鼓勵收容人改變自我,僅能用高壓管理祈禱戒護工作順利進行,影響矯正教化成效。

在監所爆滿、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監所管理人員大量倚靠收容人「彼此管理」而產生「房長文化」,衍生出一系列的特權、霸凌、甚至性侵害等犯罪事件,監所成為更黑暗的角落,收容人若能出淤泥而不染已是萬幸,如何能期待收容人在期間脫胎換骨、重獲新生?

為何會超收?超收如何解?

超收問題,來自於政府錯誤的毒品政策。施用(吸食)毒品成癮是醫療問題,最佳的處遇方式是進入醫療院所戒治。然而在政府錯誤的刑事政策之下,該進醫院的卻大量進入監獄。而毒品成癮不進醫院進監獄,最直接的惡果就是高再犯率、高回籠率。我國監所六萬多名收容人,有超過40%為毒品犯,其中絕大部分為施用毒品,而非製造、運輸、販賣者。若政府將錯誤政策改弦更張,讓施用毒品成癮者進入醫療院所,不但可更有效率解決成癮問題,監所問題將同時得到一定程度的紓緩。

理性面對問題,提出改革方案

在這個時機談刑事政策、監獄改革,勢必會招致罵名。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承認問題存在,就算會被罵,還是要把事實講出來。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監所問題由來已久、環環相扣,要解決這陰暗角落的種種問題,首要之務就是陽光透明、制衡監督。民間專家學者早已不斷呼籲主管機關讓監所各項管理規則透明化,例如制定明確的戒護就醫、保外就醫、假釋的審查規則,減少特權上下其手的機會,降低收容人不公平的感受;以及成立特別委員會,讓民間公正人士介入監督監所,審視監所處分的合法性,改善監所文化。

陽光透明、監督制衡、改善監所處遇的訴求,不是要使收容人過著優渥生活,而是希望建立起「有尊嚴、有希望」的生活環境,讓收容人在過程中重新學會自重、互信,並進一步改變自我。若收容人在獄中無法學習改變,最終社會大眾也將身受其害。大寮監獄六位收容人用其僅存的生命做出最激烈的抗議,若能喚起社會大眾對刑事政策與監所改革的注目,進而對症下藥解決問題,或許是這齣悲劇帶給台灣社會最正面的意義。
 

原文刊登於蘋果日報

延伸閱讀:

* 死了六名囚犯之後(邱伊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