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城市日】城市中的生命之光—訪Annemarie Pieters

文/吳奕靜

colosseo_pavaani_15.jpg
圖/生命城市日(Cities For Life Day)在義大利羅馬競技場的投影;聖愛智德(Sant'Egidio)提供

每年的11月30日,世界各地的城市點起燭光或以光影投射字樣在該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的樣貌,這一束束光象徵著生命,是為生命城市日(Cities For Life Day),也是本於生命的意義,反對死刑的重要日子。1786年11月30日托斯卡納大公國 (Grand Duchy of Tuscany)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廢除死刑的國家,也開啟了後續其他地區/國家的廢死之路,往後的生命城市日便以這第一天起算,期望有天世界能夠不再有死刑。

「我們都是屬於個人發起的,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連結,不只是宗教團體。」長期參與、響應生命城市日的聖愛智德(Sant'Egidio)成員安娜瑪莉.皮耶特(Annemarie Pieters)娓娓道來。聖愛智德長期關心貧窮、婦女議題,也關注監所議題、聲援廢死運動。一切要從寫信說起,在加入聖愛智德以前,安娜瑪莉是一名會計師,可以說和死刑沒有關聯。最初她只是參與聖愛智德的活動,因而和死刑犯成為筆友,偶爾分享自身的生活,儘管和她通信的多明尼克.格林(Dominique Green)並不常提及關於自己的生活—除了不斷訴說自己的案件和他的清白。

經過十多年的通信,安娜瑪莉終於有機會和格林在獄中見面,在他們兩次的見面經驗中,一次是隔著窗子對話,儘管內心也有緊張憂慮,安娜瑪莉見到一個比自己想像中更矮小瘦弱的人。而她更難以想像的是,在這不僅十多年的時間裡,格林無法與他的家人、朋友實體接觸的痛苦。第二次見面,她和同事一同前往,而這次他們得以和格林有實際的接觸,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長達六小時的會面時間。即使依然不熟悉彼此,但他們相談、也一起玩骨牌遊戲,臨別時格林張開雙手,而安娜瑪莉也不吝嗇地給他一個擁抱。格林最終在2004年於德州在沒有足夠證據證明他犯罪的情況下被執行死刑。「他是一個很客氣、紳士的人。這些事情的發生總是讓我感到死刑制度對生命的殘酷與浪費。」安娜瑪莉說。

這是聖愛智德接觸死刑犯的開始,後來的生命城市日燈光經常以綠色為主調,正是為了紀念格林。歷年來,生命城市日在世界各地不只投放光影,也會分享與死刑相關的電影、紀錄片,或者透過各式藝術、音樂活動來分享自身與死刑的經驗和故事。生命城市日的集結,重要的不只是看見死刑犯的處境,也還有聽見被害人、加害者家屬的經歷和心聲。

53110813_10156830741555926_5164193089580957696_o.jpg
圖/2019年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左一)與徐自強(左三)、鄭性澤(右二)一同參加世界反死刑大會,與美國被害人家屬團體「希望之旅」成員合影。多年來積極倡議被害人權利及廢除死刑的比爾.佩爾克(右一)於今年11月12日逝世。

希望之旅(Journey of Hope)是另一個在美國由犯罪被害人、加害人家屬組織的團體。組織成員比爾.佩爾克(Bill Pelke)的奶奶多年前遭到15歲少女殺害,原先對死刑判決感到滿意的他,在幾次禱告中逐漸轉變想法。「正因為我已經經歷了這樣的痛苦。我想奶奶不會希望在自己的生命之外,再奪走另一個人的生命,也對她的家人同時造成傷害,儘管她犯下滔天大罪,奶奶會選擇寬恕。」1993年比爾與其他夥伴成立希望之旅倡議廢死運動至今,73歲的他在今年十一月與世長辭。

同為希望之旅成員瑪莉安塔.雅格(Marietta Jaeger)的女兒在1973年被綁架殺害,最初遍尋不著兇手,而她執意要和兇手對話「我必須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兇手殺害我女兒的想法是什麼?」事發一年後兇手真的打電話給她。在那通一個多小時的電話裡,瑪莉安塔是否有獲得她的答案,我們不可得而知。但兇手向她哭泣懺悔、說明自己的人生經歷,最後也配合警方的逮捕。人生實難,哀痛欲絕、企求反擊與原諒寬恕從不是二擇一的是非題,在這些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及其家屬的故事中更像是階段性的歷程,也只有當這些故事為人所知,人們對於死刑的認知才能夠越發立體鮮明。

colosseo_pavani_10.jpg
圖/在義大利羅馬競技場旁的生命城市日活動;聖愛智德(Sant'Egidio)提供

另一個位於愛爾蘭的機構—陽光中心(Sunny Center)則是由兩位曾被冤罪判死的珊妮.雅各布斯(Sunny Jacobs)以及彼特.品克(Pete Pringle)創立,冤罪夢魘與重返社會的挫折使他們不遺餘力投入無辜者回歸社會的工作。「我並不是認為人人都應該擁有『寬恕的高尚情操』,或者受害者應有什麼模樣。然而,我深深敬佩他們對生命的信仰和勇氣,並非只是宗教,而關於學習怎麼與傷痛共處、停止恨的循環。因為沒有人能夠真正知道自己在面對創傷的當下能夠做出什麼選擇。」在分享了數個激勵人心的故事後,身兼世界反死刑聯盟副主席的安娜瑪莉補充。

與其說生命城市日是一個紀念日,更不如說它是場關於死刑的文化運動。已經廢除死刑多年的歐洲為何依然要談死刑?「這些故事必須被聽見,大家才能記得我們為什麼不需要選擇死刑制度。」安娜瑪莉表示。儘管反對與挑戰的聲浪從沒少過,她指出,近年來歐洲恐怖攻擊事件頻傳,人心惶惶,這種恐懼更顯示出人們對於理解和愛的需要。在既有的法律救濟途徑外,試圖從個人出發,串起許多位於世界各地不同的死刑關係人的故事,並流傳出去。今年世界反死刑日的活動受到疫情影響,聖愛智德舉辦了一場網路研討會,依然廣邀各地無論是否維持死刑的城市共同申請參與。

p1050491.jpg
圖/2008年台灣廢死聯盟第一次於濟南長老教會響應生命城市日的活動;陳文發攝

想要響應生命城市日,但還有點怕生的你,安娜瑪莉推薦可以在家中找個安適的位置,觀賞一部關於死刑的電影。這次她推薦義大利導演馬可.史培隆尼(Marco Speroni)的紀錄片Trying Hard To Breathe,談四位分別來自愛爾蘭、烏茲別克、黎巴嫩與美國的死刑冤獄平反者與死神擦身而過,重返社會的故事。

也許這些故事對許多人而言是屬於少數,也沒有任何人的生命歷程應該被當作範本,可以確定的是我們需要持續談論死刑,持續看見不同的可能性。並非一味向陽,而是容許並肩走過幽谷。

127234881_10158656439675926_2853567219592506857_o.jpg
圖/今年廢死聯盟也在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舉辦生命城市日的活動;劉耘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