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信福不幸福 一九五二年,在距離嘉義車站不遠的平等街,一個平凡的家裡,誕生了一個男嬰,取名信福。他是這一家第三個男孩,後來又添了一個妹妹;小孩們都走路去垂楊國小上學。信福十幾歲的時候,父親去山裡採藥,突然身體不舒服,搶救不及,竟過世了。當時嘉義最興盛的是木材業,整條街都是木材行,
開車沿著台中環線台74線行駛,一如往常下環中路交流道往永春路前進,沿途經過嶺東科技大學,再跟著斜斜的坡道,路邊滿是會客菜的商家,一路往上行駛,可一次看見台中與法務部相關的矯正機構,台中看守所、少年觀護所、男子監獄等等,路邊輕易可見宣導標語「脫胎換骨,浴火重生」。瞥一眼後,跟著指示到此區域的最後方,
判決書上寫著「所為難見容於天地之間」,認為是林于如的犯行使得她唯一的孩子孤身一人,必須判處死刑,生命於此彷若輕如鴻毛。卻沒有看見在國家烙下死刑判決的同時,孩子失去了僅存且唯一的母親。《兒童權利公約》中,要求國家在量處死刑時,應考量被告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林志忠律師表示,
戲劇模擬人生,但是戲劇的虛構,有時反過來主宰了我們的想像。有一次我和朋友們去玩,來到一處蓮田。花已落,粗大的莖從水裡伸出來,裡頭嵌著許多蓮子。朋友說:「好像蓮蓬頭喔。」那也是我的第一念,但我沒說出口,因為這話暴露出我們的荒謬人生:池裡長的這個東西本來就是蓮蓬。我們浴室裡那個會噴水的東西,
2016年出版的《死刑犯的最後一天》,收錄由無境文化總策劃吳坤墉翻譯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同名小說,與身兼導演、劇作家及演員身分的陳以文根據小說所受啟發而創作出同名舞台劇劇本。 而今2021年《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再版。吳坤墉持續譯介許多書籍,以文字、藝術引發社會思辨不遺餘力;導演
「我種的羅漢松已經長得很高了。」邱和順笑著說。去年十一月,「海旺天光 ✸ 邱和順被遺忘的32年」特展在台北開展,而在十月左右,阿順寄了照片給司改會,照片中的他用有些得意又認真的神情拿著長得高高的羅漢松,植物長得高出照片,也許現在又更高了。倘若三十多年的光陰裡都能種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