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經歷過納粹大屠殺的被害人後代回憶起自己那不平凡的童年,笑容背後或許有委屈、有壓抑,有無助、有憤怒,有不被愛、被拒絕的孤獨。對母親和所有倖存者朋友而言,她們擔心大屠殺可能會再發生,就如同在台灣曾親身歷經白色恐怖的當事人,在特定政黨執政時,也經常再度被恐懼包圍。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一切發生得太快,我好像受到群眾蠱惑;我記不起自己怎麼拿起石頭,只記得我緊緊抓著石頭,有一股無以壓抑的憤怒攫獲住我的肩膀—讓我既驚恐又難過的是,我竟然沒有試著抗拒。」
人權工作就某個意義來說,就是在揭露真實。三一八運動佔領立法院,龍三是首批進場的,他很快利用手邊資源架起直播平台,把實況原原本本的轉傳出去。如同他和陳文成基金會一直在做的事──把其他沒被看見的真相、把威權的歷史端到人們面前,讓大家知道抵抗的意志和行動不是一天造成的。
英國的人權組織「死刑專案」創始人雷紹爾律師和牛津大學犯罪學中心霍伊爾教授,來台與關心廢除死刑的團體進行交流,並於二月份的廢死星期四講座進行分享。他們在講座分享協助其他國家廢除死刑的經驗,並破除許多人對於死刑的嚇阻效果和民意支持等迷思。
如果我們的思維始終停留在「把人關起來就好了」,最後就會導向蓋越多監獄、關進更多的人,卻沒有實際提供他們能改變轉化生命的資源,看似比較省錢的做法,可能效能反而是較低的。當某天我們有權力決定一個人的刑期,但願我們能對這個責任有更多的想像和關切。
《陪你讀下去》描述作者陪伴觸法少年透過閱讀,找回自我的過程。童年創傷經驗往往是少年觸法的成因,矯正教育如何協助青少年調整環境、尊重他們的自主性,同時保有讓少年為自己做決定的空間,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