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文/翁麗淑(廢死聯盟常務理事) 王信福是個死刑犯,這麼壞的人,何以要幫他寫書?一直以來,市面上的傳記或是以某特定人士為主題的書,不都是有名望的人嗎?一個死刑犯的生命經驗究竟要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2022年是《禁止酷刑公約》生效第25年,台灣也在今年五月完成兩公約第三次國際審查。數個人權團體選在國際反酷刑日的這天,共同舉辦系列講座,針對「酷刑」、「酷刑而得之證據及其證據能力」、「死刑與酷刑」、「兩公約審查結論性意見之酷刑見解」、「酷刑之政治目的」和「國家酷刑防範機制與國家人權委員會之角色
五年牢獄時光為李明哲帶來的,不只是作為政治犯被關押的深刻經驗,還有獄中極差的生活條件導致過敏、狂流鼻水的症狀。李明哲調侃自己是在中國監獄做田野調查的人權工作者,在這次的訪談中,我們透過他的轉述進一步認識中國的監所處境,也經由和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的對談,對照台灣監所環境及死刑犯的處境。
2020年3月13日,22歲的王秉華拿刀刺殺陌生路人,造成對方死亡。當時案件引起社會高度矚目。王秉華僅因與妻子細故口角,遂做出隨機殺人行為,讓在路旁等著接姊姊下班的機車騎士無辜遭殺害。
2019年11月的一天早晨,家裡兩個尚未滿一歲的嬰兒正睡得香甜,陳宏嘉的女朋友剛結束陪酒工作回到家中,兩人之間因著照顧子女和信任危機而多次未解的爭執怨懟再度爆發。沒想到,這次衝突迎來的,竟是三個生命的逝去。
本週日6月26日「支持酷刑受害者國際日」,是在紀念聯合國九大核心人權公約之一的《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在1987年這天正式生效。包括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永社、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等六個民間人權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