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死星期四:所有文章
【廢死星期四X如果我是國民法官】系列講座一:國民法官使用說明大公開
國民法官制度即將在2023年正式實施,大家對「國民法官」卻還有許多問題和疑慮,【如果我是國民法官】系列講座第一場,著重於國民法官制度,邀請到長期致力於刑事案件,且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陳奕廷律師,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國民法官制度的誕生,並藉由豐富的例子說明國民法官會經歷的程序、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為將來的審判做準備。
【廢死星期四X怕死讀書會】推石頭的人—流氓王信福
威權時代的歷史和死刑有什麼關聯?當時的社會狀況如何影響著我們現在的生活?倘若從近年來出版關於戒嚴、白色恐怖書籍中找尋,可以得知,有些人是被蔣介石隨手一筆就由生改判死、有些人被抓走後就一去不復返,有些人即使回到原本的住所仍被監視竊聽;生活在2022年已經民主轉型的台灣,許多人卻仍在承受當時錯誤造成的傷害。
【廢死星期四】是民意還是民代反對死刑?
論及死刑存廢,很多人都認為它像是不可以觸碰的禁忌一般,避之唯恐不及。但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分析,這個現象並非從以前到現在都是如此,台灣政壇其實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並不是不能公開談論對於死刑的想法。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內國法化的兩公約,其中《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有一項宗旨就是追求廢除死刑。在面對選票壓力、進步價值的追求中,有一段時間,朝向逐步廢除死刑甚至是兩大黨遠程的治國目標共識。
【廢死星期四】比判決書更寫實的社會寫實電影
戲劇和真實人生不一定是那麼一刀兩面劃分的事情,虛擬的戲劇裡可能透過誇飾、魔幻,或其他戲劇張力的呈現,讓我們更徜徉於那樣經過巧思鋪陳的氛圍裡。但有時候真實人生的乏味也不一定就那麼必然,「人生如戲」,但下戲後的人生沒有了濾鏡的調合,拿掉了過份鋪張的詮釋,剩下的人生困境和艱難才是血淋淋的真實。近年有越來越多流行文化透過戲劇作品,拋出更多發人省思的問題,試圖拉近一點虛構和現實的距離。
【廢死星期四】沒有選項的人:談談非行少年
童話裡都是騙人的,每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幸運地擁有家人的疼愛、無憂無慮地快樂成長。廢死星期四邀請了與兒少長期相處的四位第一線工作者,與我們分享來自高風險家庭中那些失落的少年們、處於犯罪邊緣的少年們,究竟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他們的生命中有多少可以改變的可能?你我可以做些什麼?
【廢死星期四】即將步入禮堂的她,為何下藥刺穿79歲老人胸口?台灣「女性殺人犯」不為人知深淵
儘管台灣女性殺人犯僅佔10%不到,每當女人犯下殺人罪行,似乎總有各種聳動封號,「驚世媳婦」、「蛇蠍女」、「狠母」──她們被視為不合格的惡毒女人,但若是爬梳判決, 她們犯下惡行竟也往往因為身為女人,無處可逃的女人。
【廢死星期四】犯錯的人,也是受傷的人──從《創傷的智慧》紀錄片談起
我們經常從新聞報章媒體雜誌中,看到毒品上癮之類的新聞,對普通人而言,上癮物質好像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但其實不只是藥物成癮而已,更多的還有暴力成癮、性成癮等等…..在紀錄片中,醫師嘉柏・麥特(Gabor Maté)訪問監獄受刑人發現,至少六成受刑人在兒時曾經歷六件以上逆境經驗。這些兒時經歷的傷痛和困擾,長大後更直接、間接導致了他們的「成癮行為」。當社會上不了解為何成癮與創傷的連結,...
【廢死星期四】王信福死刑冤案的三帖人權公約處方箋 側記
1990年8月10日,王信福為了慶祝即將成為一名父親以及為好友開業捧場,來到嘉義的「船長卡拉OK」與親朋好友同歡。曾經,他以為這將是浪子回頭的轉捩點,卻沒想到兩聲槍響,不僅破碎了他對於家庭的藍圖,更將他接下來的人生帶往截然不同的方向。 自2011年最高法院判其死刑定讞後,王信福至今仍被關押在台南看守所,現年69歲的他是目前台灣最高齡的死刑犯。律師團曾提起再審、非常上訴與釋憲聲請等司法救濟途徑,...
【廢死星期四】親職沒有假期?從家內殺子談起 側記
台灣近年陸續發生了幾起父母親殺害子女的案件,從2014年發生的李宏基案(2018年死刑執行)到去(2020)年的單親媽媽殺子案。這兩個案子的背景有很大的不同,不過他們有個共通點是,加害的父母親都想要和子女一起離開這個世界。 究竟是在什麼情況下,讓他們採取這麼激烈的手段要結束孩子和自己的生命?從今天三位與談人的分享當中,或許可以讓我們從另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