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死星期四:所有文章

【廢死星期四】比判決書更寫實的社會寫實電影

2022-01-03

戲劇和真實人生不一定是那麼一刀兩面劃分的事情,虛擬的戲劇裡可能透過誇飾、魔幻,或其他戲劇張力的呈現,讓我們更徜徉於那樣經過巧思鋪陳的氛圍裡。但有時候真實人生的乏味也不一定就那麼必然,「人生如戲」,但下戲後的人生沒有了濾鏡的調合,拿掉了過份鋪張的詮釋,剩下的人生困境和艱難才是血淋淋的真實。近年有越來越多流行文化透過戲劇作品,拋出更多發人省思的問題,試圖拉近一點虛構和現實的距離。

【廢死星期四】沒有選項的人:談談非行少年

2021-11-26

童話裡都是騙人的,每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幸運地擁有家人的疼愛、無憂無慮地快樂成長。廢死星期四邀請了與兒少長期相處的四位第一線工作者,與我們分享來自高風險家庭中那些失落的少年們、處於犯罪邊緣的少年們,究竟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他們的生命中有多少可以改變的可能?你我可以做些什麼?

【廢死星期四】即將步入禮堂的她,為何下藥刺穿79歲老人胸口?台灣「女性殺人犯」不為人知深淵

2021-11-24

儘管台灣女性殺人犯僅佔10%不到,每當女人犯下殺人罪行,似乎總有各種聳動封號,「驚世媳婦」、「蛇蠍女」、「狠母」──她們被視為不合格的惡毒女人,但若是爬梳判決, 她們犯下惡行竟也往往因為身為女人,無處可逃的女人。

【廢死星期四】犯錯的人,也是受傷的人──從《創傷的智慧》紀錄片談起

2021-08-25

我們經常從新聞報章媒體雜誌中,看到毒品上癮之類的新聞,對普通人而言,上癮物質好像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但其實不只是藥物成癮而已,更多的還有暴力成癮、性成癮等等…..在紀錄片中,醫師嘉柏・麥特(Gabor Maté)訪問監獄受刑人發現,至少六成受刑人在兒時曾經歷六件以上逆境經驗。這些兒時經歷的傷痛和困擾,長大後更直接、間接導致了他們的「成癮行為」。當社會上不了解為何成癮與創傷的連結,...

【廢死星期四】王信福死刑冤案的三帖人權公約處方箋 側記

2021-07-31

1990年8月10日,王信福為了慶祝即將成為一名父親以及為好友開業捧場,來到嘉義的「船長卡拉OK」與親朋好友同歡。曾經,他以為這將是浪子回頭的轉捩點,卻沒想到兩聲槍響,不僅破碎了他對於家庭的藍圖,更將他接下來的人生帶往截然不同的方向。  自2011年最高法院判其死刑定讞後,王信福至今仍被關押在台南看守所,現年69歲的他是目前台灣最高齡的死刑犯。律師團曾提起再審、非常上訴與釋憲聲請等司法救濟途徑,...

【廢死星期四】親職沒有假期?從家內殺子談起 側記

2021-07-01

台灣近年陸續發生了幾起父母親殺害子女的案件,從2014年發生的李宏基案(2018年死刑執行)到去(2020)年的單親媽媽殺子案。這兩個案子的背景有很大的不同,不過他們有個共通點是,加害的父母親都想要和子女一起離開這個世界。 究竟是在什麼情況下,讓他們採取這麼激烈的手段要結束孩子和自己的生命?從今天三位與談人的分享當中,或許可以讓我們從另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廢死星期四X怕死讀書會】國家有權力殺人嗎?再談《殺戮的艱難》側記

2021-06-02

《殺戮的艱難》自2010年出版至今,只要多一刷,封面上的荊棘就會多一朵花,十多年後的今天,荊棘上已經開出九朵花。回顧出版背景,那是在台灣曾有一段長達4年暫停死刑執行的時間,當時的法務部長王清峰因不願執行死刑而下台後,曾勇夫於2010年重啟死刑執行。作家張娟芬寫下《殺戮的艱難》,不只談自身對於死刑的思辨,也觀察媒體、社會對死刑議題的反應與討論,更深入探討司法制度的不足。

【廢死星期四】「『審前調查鑑定評估手冊』,評估什麼?」活動側記

2021-05-28

本次廢死星期四主要介紹近期由李茂生、周愫嫻老師等人為重大刑事案件司法實務上進行更完善的社會調查,根據刑法第57條第4到6款所規定的量刑事由所撰寫的「審前調查鑑定評估手冊」。

【法客心法 X 廢死非星期四】 司法行為科學沙龍:王俸鋼X 黃致豪

2021-04-09

有鑑於台灣司法精神醫學與法律之間交會的議題,近年來有許多討論。長期耕耘法律實務工作,同時也對於心理學有深入研究的黃致豪律師,邀請到精神科醫師王俸鋼來進行這場司法行為科學沙龍的對談,促成了這場廢死非星期四。本文記錄兩人以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對話,以及深度的討論內容。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