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如果我們的思維始終停留在「把人關起來就好了」,最後就會導向蓋越多監獄、關進更多的人,卻沒有實際提供他們能改變轉化生命的資源,看似比較省錢的做法,可能效能反而是較低的。當某天我們有權力決定一個人的刑期,但願我們能對這個責任有更多的想像和關切。
《陪你讀下去》描述作者陪伴觸法少年透過閱讀,找回自我的過程。童年創傷經驗往往是少年觸法的成因,矯正教育如何協助青少年調整環境、尊重他們的自主性,同時保有讓少年為自己做決定的空間,值得關注。
我們在世界反死刑大會親自採訪到兩位分別來自肯亞和烏干達的前死刑犯—彼得和蘇珊,他們都差點被國家奪去生命,卻都有機會在獄中考取倫敦大學、取得法律文憑,在2016年出獄後,他們更是同樣成了為司法正義、為監所處遇、為廢除死刑奔走奮鬥的人權運動者。
【廢死答客問】是廢話電子報不定期刊出的單元,我們會針對讀者提問,邀請廢死聯盟的成員或適當的來賓回答問題。
巴丹岱爾在書中除了論述處罰的目的、死刑對於正在犯罪的人沒有嚇阻力等,也提及死刑的政治作用,包含在電視上疾呼亂世重典便能建立正義形象、透過「不得已」執行死刑使人民為其感到同情與不捨等等。更如他所宣稱,死刑掩飾了政府的無能。
【民主與人權終將勝利!而我們不會放棄行動支持緬甸人民】 我是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也是世界反死刑聯盟(World Coalition Against the Death Penalty, WCADP)的執行委員。